2025全球气变:应对关键年

2024-12-24 14:19 来源: 《环球》杂志 |作者: 杜一凡 翟盘茂

      一场野火1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洛杉矶县海滨城市马利布继续蔓延,导致数以千计居民疏散,数万用户断电

  时至2024年岁末,一系列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数据陆续发布,警铃声不绝于耳——

  12月10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2024北极年度报告》,显示北极地区冻土带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已超过储存量,变成二氧化碳净排放源,这将进一步加重对气候的影响。这份报告还显示,气候变暖正导致高纬度地区野火增多,过火面积、火灾强度和引发的二氧化碳排放都增加。

  同日,希腊官员在一场评估2024年林火季活动上表示,2024年是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希腊有记录以来最炎热、最干旱的一年,发生约9500起森林火灾。

  世界气象组织刚刚发布的《2024年世界气候状况最新报告》指出,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不断升高,气候变化的速度非常快,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15年至2024年将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升温正在加速,极端天气给世界各地的社区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根据一系列基于气候模型等的最新预测,2025年全球气候风险仍不容小觑。

全球地表温度创新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当前关注的气候变化常常指地表温度和天气型的长期变化,它直接或间接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在于人为排放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近年来,全球地表温度屡创新高,持续高温热浪、强降水、干旱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不断上升,已发展成为全球性挑战。

  受厄尔尼诺现象和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共同推动,2024年全球年平均地表温度很可能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1.5℃,使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需要强调的是,单一年份(短期)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短时超越,并不等同于《巴黎协定》所设定的长期目标——“将全球平均温度控制在较工业化前上升幅度明显低于2℃,并努力将温升控制在1.5℃以内”——已被突破。《巴黎协定》所指的温控目标是指人类活动影响引起的全球温升阈值,需要用至少10年的全球地表温度平均值来表征。

  2024年这一年温升短时超越1.5℃,主要是自然波动和人为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此应科学地看待气候变化数据,避免混淆短期变异和长期趋势。根据最新研究结果,当前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长期增暖幅度大约是1.3℃。

  全球碳预算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创下历史新高,达到416亿吨。这些排放物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此外,毁林现象,包括森林砍伐和火灾也是显著的贡献因素。这表明,气候变化应对行动仍需进一步实施。

  从世界范围来看,2024年,高温、干旱、强降水、野火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造成全球许多地区重大灾难与损失。需指出的是,没有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许多破纪录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极不可能发生。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预计更严峻

  目前,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上升趋势为每10年升高约0.2℃。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新气候模型预测,未来10年全球平均温度将继续呈上升趋势,平均升温幅度预计可能跨越1.5℃。这意味着更多地区将面临更加频繁和强烈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即呈现强度增强、频率增高、范围扩大的总体趋势。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更多破纪录的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导致负面影响加剧,尤其是在气候脆弱地区。

  此外,复合型极端事件(如高温与干旱的同时发生)也开始不时出现。此类事件可能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带来更复杂和深远的影响。



这是2024年12月3日在马来西亚巴西马士拍摄的被洪水影响的房屋(无人机照片)

  从年际尺度上看,2025年初可能会经历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气候变暖趋势加上类似拉尼娜这样的气候变异情势,会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时空分布和强度产生复杂影响,并给2025年全球气候的预测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通常,在拉尼娜的影响下,赤道东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与2024年同期相比可能会发生短暂的温度下降,其极端高温频率可能降低。同时,拉尼娜期间热带太平洋西部海水的升温将进一步增强对流活动,它可能加剧某些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引发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的洪水,也容易导致美国南部、南美洲西海岸的干旱。

  总体而言,某一年的天气气候事件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共同驱动,既包括自然因素和内部变率的影响,也受到全球变暖趋势的作用等,气候系统变异性的加大为2025年气候预测增加了难度。这种难度不仅体现在温升的幅度上,也包括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变化,以及时空分布的变化上。

  可以预见的是,受气候变化趋势加剧影响,未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气候因素将继续增加,并对水资源供应和粮食安全、人群健康和民生福祉、能源和基础设施以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带来更大风险。

气候变化应对与防灾减灾两手抓

  面对2025年复杂的气候形势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有必要坚持将长远目标与眼前实际相结合,同时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和防灾减灾两方面的工作。

  毋庸置疑,工业化以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和破纪录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是由全世界日益加强的人类活动引起的,为保障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福祉,有必要将减缓和适应行动结合起来,加强气候韧性,以便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从减缓气候变化角度来看,世界各国须同心合力,努力实现较短时间内全球碳达峰,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同时,积极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实现节能减排与资源再利用。

  从科学层面看,在21世纪中叶以前,很难控制全球变暖势态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恶化趋势,人类不得不立即加强气候变化适应行动。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主要集中在降低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暴露度,以及增强对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承受能力和韧性上。气候变化适应既涉及个人和组织层面的参与,也需要各国和区域层面的合作和努力。

  应对2025年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当务之急是充分考虑将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努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以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比如,进一步提升针对极端事件的预测预警精准度,强化灾害监测和信息的共享能力;构建多渠道预警平台,进一步提高预警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扩大覆盖范围。

  此外,通过推动跨部门、跨区域协作,将预测信息与高影响行业、脆弱性区域信息相结合,提高极端事件风险预判能力;提高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优化城市排水系统、修建更安全的建筑和堤坝、加强交通和能源网络的韧性等;以及,制定明确高效的灾害应急计划并定期演练,明确责任分工与行动流程,加强救援资源储备与布局协调,确保快速恢复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

  2025年将是气候变化应对的关键年份,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将带来严峻的风险和挑战。面对全球性的气候风险,世界各国应加强合作,通过采取积极的减缓和适应措施,推动气候应对行动的落实,保障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