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nternational Carbon Action Partnership,简称ICAP)发布的《全球碳
市场进展2024年度报告 》显示,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开始积极地建设
碳市场,以促进本国气候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新碳市场的设计正在突破欧盟碳市场为代表的传统模式,向创新混合型的模式发展。
中国的碳市场目前只涵盖二氧化
碳排放,并且是基于降低
碳强度(单位GDP的碳排放量),而不是许多发达国家所青睐的绝对排放量。由于发展路径和面临的挑战相似,中国在碳市场机制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可以为新兴经济体建设和完善碳市场提供借鉴,对全球碳定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碳价突破100元/吨,比2021年开市时的48元/吨翻了一番,达到欧盟碳市场2018年的水平。虽然和欧洲碳价水平差距较远,但也超过韩国碳价(50元/吨),靠近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简称RGGI)的价格(120元/吨)。不断上升的碳价和不断扩大的容量,说明中国政府和市场都认同碳市场在
减排和实现“双碳”目标方面的巨大潜力。
中国:碳市场覆盖的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新兴经济体中最早启动碳市场的国家之一。2013年中国
碳交易试点启动前,仅有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的欧盟、新西兰、美国、加拿大、日本在国家层面或省级层面运行碳市场。随着中国8个区域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的相继启动,中国所有碳市场覆盖的排放量已占全球强制碳市场排放量的60%以上。 这个数字明显高于中国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中所占的份额(约30%)。
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在未来三到四年内,中国碳市场的覆盖率还将继续上升。无论是从
政策研究还是从交易的角度,中国碳市场发展都将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一些发达经济体碳市场由于采取绝对总量下降的目标,其覆盖的排放量将继续减少,如欧盟碳市场、加州-魁北克碳碳市场、德国碳市场、RGGI等;其次,未来几年全国碳市场将覆盖更多工业领域,其中最有可能纳入的三个行业
钢铁、
水泥、电解铝预计覆盖20~30亿吨排放。
第三,尽管一些大型碳排放交易体系将于 2026 年左右或更晚启动,例如加拿大、日本、印度、巴西的碳市场,以及欧盟针对建筑和道路
运输推出的新碳市场(EU ETS 2),然而,短期内这些市场覆盖的排放量都远远小于中国的碳市场。最后,在中国2030年达到排放峰值之前,碳市场覆盖行业的排放总量可能维持不变,部分行业可能还将增加。
虽然各国碳市场一般着眼于本国内部减排,但随着《巴黎协定》第六条创建的国际碳市场不断落地,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碳边境调节机制,各个国家的碳市场将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碳市场管控如此庞大的排放量,不仅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关系这碳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实践。
新趋势:基于降低碳强度的市场设计
中国碳市场以降低碳强度为目标,基于实际产量的总量设计方法成为全球碳市场的新趋势。最初,中国在设计碳交易试点时由于碳排放尚未达峰,且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仍处于快速上行阶段,难以对碳市场设置绝对总量。因此中国碳交易试点广泛采用了基于碳强度和实际产出的分配方法,不对总排放做定性要求。
什么是碳强度?
“自下而上”地计算碳市场的总量,核心目标在于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强度。这个做法不仅在印度和印尼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得到使用,还在加拿大的多个省级碳市场得到应用。欧盟碳市场在2021年后也在绝对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引入了基于实际产量的配额调整方法。
除了市场设计以外,中国碳市场行业扩张的经验,尤其是数据统计收集的经验对于其他碳市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的区域碳市场自启动以来一直积极拓展覆盖范围,除了碳市场普遍纳入的
电力、工业部门外,还纳入了公共建筑、航海运输、公共
交通、数据中心等多个行业。
中国还探索将碳市场从范围一排放扩展到间接排放。与欧盟和美国不同,中国的电力市场仍在改革之中,这意味着电力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管制。这使得能源供应商很难将碳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目前,中国的碳市场涵盖范围二排放。这激励了终端企业提高能效,最终实现节电
节能。
什么是范围一、二、三排放?
当前全球碳市场正在向更多的行业和排放源积极扩张,例如欧盟和英国向航运拓展、以及印度、泰国和日本的碳市场纳入间接排放。中国的实践经验也为这些市场扩张提供了参考。
中国碳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
笔者认为,中国碳市场,尤其是全国碳市场在碳排放尚未达峰时就开始实施碳市场刺激减排,是对全球减排的重要贡献。但展望未来,全国碳市场仍需要持续地进行政策完善,并和其他气候能源政策进行协调,才能真正发挥碳市场的作用。
首先第一个需要解决的
问题是建立高质量的、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数据体系。和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能源和碳排放数据监测体系,尤其是工业行业的数据体系相对薄弱。同时,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的专业能力也存在区域分配不均衡的特点。为了保障碳市场的数据基础,从制度上,要在现有国务院碳
排放权交易暂行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排放单位和
核查机构的监督管理,对违规行为严格执法;从技术上,要完善技术指南并提升对相关行业数据监测的要求;从人员能力上,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培训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并纳入职业资格管理。
中国碳市场运行两周年,表现如何?
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基于强度的总量过渡到绝对总量。基于强度的总量帮助新兴经济体更早采取碳价减缓排放增长,但长期而言绝对总量才符合本世纪
碳中和目标的要求。欧盟碳市场配额总量以每年4.3%的速度降低,显示了碳市场减排的决心,也刺激了碳价的增长。中国将在2030年前达到排放峰值,部分行业有可能提前达峰,这为碳市场设置行业排放总量提供了基础。但具体到碳市场中,何时设置绝对总量,如何设置,如何从当前回溯性的配额分配过渡至中长期的配额分配,仍存在大量的政治和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中国在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工业转型升级的挑战时,需要加强制度研究和利益相关者沟通,探索将碳交易制度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从免费分配转向拍卖,让行业为碳排放付费。当前全国碳市场电力行业采取100%免费分配,化石燃料电力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并未支付额外的碳成本。根据ICAP 2024年度报告,欧盟企业2023年为碳排放向政府支付470亿美金,德国和英国碳市场纳入的企业2023年也向政府支付了115亿和52亿,这提高了高碳产品的成本和最终价格,促进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 同时政府也使用这些金额支持低碳技术项目的发展和支持贫困人群和小企业,实现社会的公平转型。因此,要充分发挥碳市场的作用,中国碳市场在未来可以逐步从免费分配为主转变为拍卖分配为主,要让企业和消费者切实为碳排放付费,从而推动低碳产品和技术的使用。
第四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完善的价格传导机制。在当前电力市场价格受到管制的情况下,电力企业的碳成本难以向下游传导,不能达到增加火电价格促进新能源销售的目的。要实现成本传导,全国碳市场需要和电力市场、能源市场的市场化改革相协调,确保碳排放上下游的价格能够顺畅传导。同时,碳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和金融监管部门配合,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鼓励更多的参与者和交易产品进入碳市场,促进能源、电力、碳三种产品的价格联动,以更精准高效的方式发现符合国家减排目标的碳价格和碳成本。
中国模式为新兴经济体提供样本
2023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世界气象组织确认全球年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了近1.5摄氏度,留给全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时间已所剩无几。我们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力度促进全球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减排,而碳市场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探索出适合新兴经济体的碳市场模式,不能等到其经济水平提高了再建设碳市场。
欧盟“绿色关税”将如何影响中国碳市场?
如前所述,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其碳市场的经验已经被许多的新的碳市场所使用。而中国碳市场当前面临的挑战同样也是新兴经济体的挑战,例如排放仍处于上升期,企业统计基础薄弱,人员能力的缺失,电力能源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体系不完善等等。中国碳市场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平衡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如何通过碳市场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将为新兴经济体的碳市场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参考,持续塑造全球碳市场的发展方向,为建立全球碳价做出贡献。政府从碳市场中获取的收入,也将支持新兴经济体加强民众福利和投资低碳产业,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