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离岸海域,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源源不断地产生出绿色
电力。不久前,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成功并网,正式发出第一度绿电,成为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光伏项目。
近年来,东营市不断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持续推进海上光伏、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助推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光伏板从这里出海
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是目前我国在开放海域建成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与传统海上光伏平台相比,这个项目在单位时间内输送的电量比传统方式更具优势。国家能源集团国华HG14海上光伏1000MW项目总经理张泽成介绍,项目首次采用66千伏海缆及陆缆长距离输电技术,实现了传输容量更大、运营成本更低。
11月,首批光伏平台成功并网发电。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7.8亿瓦时,节约标煤50余万吨,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100余万吨。张泽成说:“从海上光伏发出的绿电,通过集电线路送往陆上升压站,再由升压站并入电网,最后将清洁能源送入千家万户。”
为确保施工期间不影响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工作人员加强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不仅如此,还采用海域立体分层开发模式,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最大化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双赢。
海上光伏在带来绿电的同时,也存在不小挑战。与陆地光伏项目建设不同,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组装。在陆地上,光伏设备是在项目现场组装,而海上光伏则是先在岸上组装好,再用拖船将设备整体运到海上。因此,需要有充足的空间和条件便于光伏项目的实施。
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广利港风电码头便肩负起了这一使命。“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的太阳能硅板就是从这里运出的。”东营市广利临港产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生伟介绍,港口专门设立了两个1万吨级通用泊位,便于
运输大型设备,可以就近运往海上进行安装。
在码头堆场上,两台偌大的红色门机和履带吊高耸矗立,不远处吊臂正在组装光伏板。“占地约15.7万平方米的堆场,可以满足周边企业的运输需求,码头年吞吐量可达到65万吨。”李生伟说。
风电产业聚集成“链”
同样从广利港风电码头出海的,还有轮毂、塔筒、主机、单桩等风电大型设备。“这些设备大部分都是在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生产的。”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利临港招商部部长姜志伟告诉记者,最近的企业离港口只有500米。
东营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海上风光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曾经一片荒芜的盐碱地上建起了一座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如今,从这里运出的每一束阳光、每一缕清风,都化作绿色动能,助推东营市乃至莱州湾地区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在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此落地。从生产原材料,到生产叶片、轮毂,再到生产风电主机,构建起了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条。
“有一家生产环氧树脂的企业,是生产叶片原材料的上游企业,这家企业离生产叶片的企业不到3公里。”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利临港招商部部长姜志伟介绍,产业园建设在港口腹地,便于叶片等大型风电设备部件的运输,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吸引了中船海装、金雷重装等一批企业。今年,产业园预计可实现总产值近50亿元。
此外,产业园配套建成的“海上风电大型机电传动系统研发测试中心”“大型风电叶片测试基地”,将助力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态圈,未来有望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长、配套最全的风电装备产业集群。
在山东金雷新能源重装有限公司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生产景象,工人正在加紧生产风电机组核心部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生产的主轴、轮毂、底座、连体轴承座等部件,采用数字化生产工艺和精细化管理措施,有效提高了工艺精度和产品质量,实现了海上风电核心部件研发生产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