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重发,加剧了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截至2024年,全球自然灾害损失已连续第5年超过1000亿美元。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管理和理赔责任给保险业资产端和负债端带来双重压力,随着相关保险保障缺口越来越大,加大应对极端天气投资力度、提升保险业应对气候风险的综合能力迫在眉睫。
2024年12月,中国气象局联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推进金融气象数据、产品、技术及人才资源双向聚合,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气象与金融协作机制。
探索形成金融气象服务模式
《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将初步建立业务协同、保障有力的气象与金融协作机制,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气象服务模式;到2030年,将营造有利于气象与金融深度协同发展的
政策环境,确保金融气象数据、产品、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的聚集效应有效发挥,基本建立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推动气象与金融协作的效率和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探索,在气象指数研发、投融资产品开发、气象灾害风险减量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效赋能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广东、
海南、
广西、
江西、
福建等地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台风、强降水巨灾保险制度,有力提升当地巨灾保险防范水平;
浙江宁波和温州、
云南建水等地探索开展“气候贷”,有效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大连商品交易所与国家气象中心共同推进“温度指数(保险)+天气
衍生品”应用,试点案例获多家参与主体认可。
《指导意见》提出五项任务:深化保险业气象服务、发展银行业气象服务、推进气象相关金融工具体系建设与应用、强化重点领域金融气象协同联动、加强金融气象基础支撑。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熊绍员表示,金融与气象密切关联。用好气象要素,便于利用金融杠杆对冲气象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气象×金融”服务模式,就是要以气象高价值数据挖掘运用为指引,塑造气象与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链条,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杠杆作用。
一方面,加强气象保险产品创新,推动巨灾保险发展,提高再保险
市场的风险分散能力;另一方面,聚焦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气候资源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等纳入能源企业风险评估体系;强化气候资源普查,健全气候资源评价体系。
此外,各级气象部门聚焦保险、银行、证券期货等领域,通过供给产品技术、共享数据等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天气实况监测、预报预警、气候预测、灾害风险评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多种场景服务,成为金融产品研发、应用的重要参与者,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全球气候灾难损失逐年递增
熊绍员介绍称,相关研究表明,1990年至2023年,全球90.1%的重大自然灾害、82.8%的经济损失和91.1%的保险损失,都是由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造成。极端天气会在未来26年内使全球收入减少19%,为履行《巴黎协定》,全球经济或需付出6万亿美元成本,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经济损失或将达38万亿美元。
瑞士再保险公司日前发布最新报告指出,2024年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预计超过1350亿美元。其中,约2/3的气候保险损失发生在美国,仅飓风海伦妮和飓风米尔顿以及更频繁的强雷暴,就导致美预期保险损失接近500亿美元。2024年,欧洲经历严重洪涝灾害,尤其是西班牙,这导致该地区出现有史以来第二高的洪水保险损失,约100亿美元。中东地区也遭遇严重洪灾,2024年欧洲和中东发生的重大洪灾预期保险损失接近130亿美元。
“损失负担不断加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地区价值集中、经济增长和重建成本增加。气候变化引发了许多灾难发生,因此投资气候减缓和适应措施必须成为优先事项。”瑞士再保险公司巨灾风险部门负责人巴尔兹·格罗利蒙德表示。
美国贝恩咨询公司预计,到2030年,商业气候保险解决方案的保费收入增幅,将从2022年的约276亿美元增加到600亿欧元。与可再生能源、生物多样性、环境责任、碳抵消等相关的解决方案保费都将出现大幅增长。
贝恩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可持续发展与责任金融服务业务负责人克里斯蒂安·格拉夫指出,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保险业务,基本已经很成熟,这也是目前最大的气候解决方案市场,预计将以每年6%—10%的速度增长。与碳捕捉和封存等创新技术相关的保险业务,尚未形成规模,预计到2030年每年增速超过50%。此外,与物理风险和气候行动相关的咨询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这也是未来一个重要的潜在增长领域。
气候保险保障缺口亟需填补
随着气候变化危机加剧,气候保险成本日渐高昂且影响范围日益扩大,相关保险保障缺口也随之越来越大。
德勤最新发布《2025年全球保险业展望》指出,2023年全球自然灾害引发的经济损失高达3570亿美元,但其中仅有35%的损失获得保险补偿,保障缺口高达65%,即2340亿美元。这一缺口在中东、非洲及亚洲各国尤为突出。
在气候不确定性、科技颠覆和客户期望演变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必须转变其运营模式,旨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和相关性。同时,保险行业有必要密切关注并重新评估其承保策略,因为越来越多的地理区域被划入为高风险地区。
瑞士再保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安仁礼表示:“随着自然灾害风险上升和价格水平上升,保险损失年均增长率将继续保持在5%—7%,保障缺口依然庞大。这凸显了适应措施与保险保障相结合的重要性,以提升财务韧性。”据了解,2024年前9个月,瑞士再保险公司大型自然灾害索赔总额为8.13亿美元,同期实现净利润仅22亿美元。
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指出,气候变化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威胁,也是金融风险的一大来源。气候变化对保险公司的主要影响之一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相关索赔预期增加。随着理赔成本增加,保险公司可能会相应提高保费,从而影响保险的可承受性。
目前,全球各地保险监管机构和一些政府部门,要求保险公司制定投资策略的同时,也需要提高气候风险考量的透明度,并专注于使保险覆盖范围更加普惠,特别是那些较容易受到灾害影响的地区居民。
2024年底,欧洲央行、欧洲保险机构提出,进一步增加对洪水、飓风等气候灾难的保险覆盖范围,包括建立一个自愿性公私再保险机制,该机制将在整个欧盟范围内为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提供后备支持;创建一个强制性欧盟基金,用于在发生高损失自然灾害时支付重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