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浓烟滚滚的
化工厂,到绿意盎然的大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如今已经成了市民争相打卡的城市“绿肺”。国家能源局2024年公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名单,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绿色供用能和
碳管理项目榜上有名。
近年来,北京市实现主要污染物和
碳排放双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曾经多次为首都绿色低碳发展出谋划策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崔铁宁对此感触颇深,“北京正持续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样板”。
北京市政协委员崔铁宁:绿色低碳 绘就美丽北京新画卷
产业转型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崔铁宁有过多年的环保部门工作经历,进入高校以后,她长期关注循环经济领域。自从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她就开始尝试将自己的专业所学与首都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在2024年1月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崔铁宁带来了《关于加快首都绿色低碳转型,率先把北京打造成美丽中国实践样板》的提案。
“北京绿色交易所落户城市副中心后,在完善
碳交易市场机制、建设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和探索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益实践。”2023年,崔铁宁前往北京绿色交易所进行调研,并对比了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中心所在的上海和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所在的武汉。她提出,北京还应当加强北京绿色交易平台建设,吸引与之相关的研究、咨询、评级、核查、交易、金融等领域企业和机构入驻,将国家自愿
减排交易中心建设作为抓手,以绿色交易市场建设为核心,汇集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推动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现代制造业追求的高端产业应该是绿色低碳的,要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低碳高起点发展,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崔铁宁谈到,以碳交易市场为基础,可以进行
碳资产管理,开发多种金融
衍生品,大力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7月,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全面建设美丽北京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这让崔铁宁倍感惊喜。回顾过去一年,惊喜不止于此。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在京启动。截至2024年10月,已经公示减排项目超过44个,按已经公示的项目计算,预计每年可产生核证自愿减排量超过1000万吨。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正式获得批复。随着绿色生态的持续升级,新业态培育也得到同步驱动。
消费转型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除了生产端以外,消费端的碳排放也不容忽视。以出行为例,开私家车就会比乘坐公共
交通带来更多碳排放。”崔铁宁在另一份提案《北京市加快建设绿色消费城市》中建议,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健全绿色低碳消费
政策体系,助力北京引领绿色低碳消费新主张。
如何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崔铁宁提出,我们可以尝试从以往注重物质性消费转变为注重服务性消费等新型消费,如旅游消费、文化消费、艺术消费、共享消费等。“北京居民在体育、健康等方面的消费也很旺盛,可以开发‘互联网+体育健康医疗’服务,提升市民高科技消费体验。”
令崔铁宁感到欣慰的是,提案很快有了下文。北京市发改委会同市市场监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商务局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
“本市大力推进
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累计发布《快递绿色包装使用与评价规范》《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等137项地方标准,发布《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居民生活减塑无塑生活行为指南》等团体标准,引导规范居民绿色低碳行为。”答复意见中提到,2022年,北京绿色生活
碳普惠平台个人碳账本上线,共分为绿享生活、绿动京城、绿色金融、绿唤未来、绿游山水等8个板块,市民践行绿色骑行、驾驶新能源汽车、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绿色寄递、购买高能效家电等绿色行为,都将被数字化记录到个人碳账本中,并获得相应的绿色积分激励。
2024年11月,在2024北京绿色生活季总结大会上,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平台已为超过725万名市民建立了个人碳账本,三年来累计激励超16亿人次的绿色生活减排行为,实现了显著的减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