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巩固拓展生态优势,着力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美丽
吉林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最亮底色,绿美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绿色转型”“优化能源结构”“推行绿色供能”等被频频提及,为加快美丽吉林建设提供了有力的
政策支持和实践方向。
如何促进全面绿色转型?怎样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更加坚实脚步、更加务实举措,为美丽吉林建设添新绿、赋生机,让吉林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统筹谋划一体推进
拓宽生态价值转化途径
在
市场、政策等多方拉动下,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陆续在白城落地。当前,风光电产业已成为吉林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之一。
“近年来,白城市坚持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培育生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扎实做好‘绿电+消纳’组合文章,以‘五大基地’建设为牵引,新能源生产开发基地领跑全省、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增势强劲、绿电消纳基地创新探索、绿氢
化工基地蓄势发力、智慧储能基地建成示范,引领推动白城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徐鹏代表认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对此,他建议,首先,要做好源头脱碳。依托风光资源优势,统筹推进能源开发、装备制造、绿氢化工,抓好储能设施建设和清洁电能消纳转化。其次,要做好减污降碳。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可持续化改造。再次,要做好末端固碳。统筹推进增绿管绿护绿,深入实施森林、草原、湿地修复工程,着力提升
碳汇能力,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储碳库”和“吸碳器”作用。
“绿色低碳发展是我省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丛艳辉委员认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全局性、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任务。
丛艳辉委员建议,建立健全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及重点用能企业
碳管理体系,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加快推进低碳园区、零碳园区发展,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培育一批符合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的企业,建设城市废弃物分类回收设施,强化新兴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在物流园区和火电、
钢铁等领域培育一批清洁
运输企业;健全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科学评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提高土壤碳汇能力
拓展生态经济增长点
我省立足生态强省建设目标,在全方位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我省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已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全面绿色生态转型的“领头雁”。
“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大势所趋,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唐维代表认为,农民在绿色低碳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民可以通过采用低碳农业技术,如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
碳排放。农民还可以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等活动,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碳汇功能。
唐维代表说:“在农业生产中,有很多低碳措施可以推广。比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精准施肥,减少化肥的浪费和碳排放。同时,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通过轮作、间作、套种等生态农业模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碳汇能力。推广高效饲养技术,优化饲料配方,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
聂英芝委员建议,一是健全绿色产业发展体系。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商用卫星、
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快推进钢铁、
石化、
有色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二是丰富生态农特产品供给。壮大农产品深加工、食品精加工产业,提升长白山人参、吉林大米、吉林肉牛、吉林鲜食玉米、吉林梅花鹿、延边民族食品等“吉字号”品牌市场影响力。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边境旅游,做强“长白天下雪”世界级品牌,完善嫩江湾、查干湖、长春北湖湿地等景区建设。依托向海、莫莫格等草原湿地,打造西部乡村旅游产业带,探索出具有吉林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