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
减排交易
市场(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下称“
ccer”)重启迎来一周年。
一年来,CCER市场逐步复苏,自2024年9月份,首批申请项目正式挂网公示后,一批批接续项目紧密跟进,据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官网统计,截至目前,已有74个项目先后提交申请,逐步点燃市场活力。
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重启以来,CCER市场呈现出旺盛的市场需求,首批申请项目涉及
碳汇造林、红树林修复等领域,充分显示了市场在减排技术和项目多样性方面的潜力,也证明了我国
碳交易市场在涉及减排技术创新方面的深入。
市场机遇与挑战并现
受制于CCER供大于求、交易量小、项目不规范等
问题,2017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暂停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备案申请的受理。而后我国CCER市场便开始了需求深度培育以及制度体系全面升级之旅;2024年1月22日,市场需求、制度体系皆已完备,CCER市场正式重启。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CCER重启是一个积极信号,不仅体现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和管理环节,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复苏和市场回暖的良好趋势,以及企业减排降耗的积极性、自觉性。
2024年9月份,首批26个项目正式挂网公示,一批接续项目加速跟进。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官网显示,截至目前,上述74个项目中,“国家电投
山东半岛南3号301.6MW海上风电项目”进展领先,已完成“减排公示”,距离“减排量登记”仅差“临门一脚”。其中,还有48个项目已完成“项目公示”,即将迈入“减排公示”阶段;另有13个项目正处于“项目公示”阶段。
宋向清表示,CCER市场重启一年来表现良好,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渐入佳境,呈现积极推进和向好发展态势。从目前情况来看,申请项目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推动了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此外,申请项目涵盖碳汇造林、红树林修复、并网海上风电和并网光热发电四大领域,明确了市场优先支持领域的同时,还为之后组织编制煤矿瓦斯利用和隧道照明
节能方法学提供了借鉴。
CCER市场活力逐步恢复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例如,减排量签发进程迟缓等问题。
在杜欢政看来,核证标准和方法学有待完善、市场透明度尚需进一步提升等情况,也制约着CCER市场活力全面恢复。不同的项目类型、区域和行业在
认证过程中面临不同的要求,但部分核证减排量方法学尚未充分反映新兴技术的减排潜力,可能影响某些高潜力项目的参与度。同时,目前,参与者反映较难实时获取项目的进展状态、核查结果以及减排量的具体情况,这导致投资者和企业难以准确评估市场动态和项目的实际价值,从而影响其决策。
加强国际合作与互认
从CCER市场重启一年来发展情况看,尽管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市场活力全面重现趋势不改。
2024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
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
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这为CCER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
政策环境。
在宋向清看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新的自愿减排领域和项目类型,进而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等领域。
在良好的发展预期之下,加速CCER市场建设的诉求也随之愈发强烈。受访专家表示,下一步,需从多个关键方面协同发力,推动CCER市场实现提速发展。
杜欢政建议,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CCER市场与国际碳市场接轨和互动。具体来看,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互认机制。通过与国际碳市场的技术合作,建立减排量互认机制,为中国的CCER项目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提升减排项目的国际化标准。我国在CCER市场的标准体系应进一步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碳标准的制定,确保中国的减排项目能够得到全球的认可和流通。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兴领域的减排项目,如海洋碳汇、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等。同时,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通过绿色金融政策的支持,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碳市场。尤其是在CCER市场的早期发展阶段,国际资金的引入将有助于推动市场的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