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民财富发展研究合作平台主办的《金融五篇大文章蓝皮书—
政策与实践全景解读》成果研讨与发布会在
北京举行。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表示,金融资源必须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绿色金融应该以战略利益和经济效益为主导,同时依托央行和财政的扶持政策,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绿色低碳领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李礼辉指出,绿色金融有两方面原则值得关注:一是战略立意,二是经济效益。绿色金融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金融服务和金融管理,包括对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提供融资和投资的支持,建设
碳排放权的交易
市场,建立金融机构ESG考核制度和信息披露机制,激励和引导金融向善,助力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的目标。
“截至2024年9月末,全国绿色金融贷款的余额35.75万亿元,同比增长25.1%,比全部贷款的增速高17.5个百分点。全国
碳市场碳
排放权的配额累计成交量4.81亿吨,累计成交金额284亿元,其中,2024年9月份的成交额和成交量分别增长49.92%和33.67%。”李礼辉依据央行、Wind披露的数据,佐证我国绿色金融迅速发展的态势。
李礼辉表示,下一步要着眼长远,以战略利益为主导,优先支持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促进绿色低碳产业优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其次,要遵循市场化原则,以经济效益为主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李礼辉强调,把握碳排放权总量控制和配额分配的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责任,是确保碳排放权市场的公平性和可行性。应实现碳排放政策落地实施可监督的可行性,建立透明的计量机制,完善碳排放的计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建立数字化的监测系统,明确企业控制碳排放的社会义务和法律责任。确保碳排放的可计量和可监测,才能够实现碳排放权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交易。
金融是数据密集型行业,金融数据的有效价值取决于具体的真实性、充分的一致性、可靠的时效性。李礼辉认为,中国作为数据大国,有着海量的市场交易,而数据是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发展的宝贵资源,但目前存在公共数据流通不畅等
问题。
对此,他建议逐步建立数字资产市场,着力解决数据产权落地、数据资源配置优化的问题。同时为了弥补数字鸿沟,着力解决新智能时代小微企业数字服务获得难、信息落差大的问题,扩大数字接入的渠道,扩大数据共享的范围,提高数字服务的可得性和易用性,降低数字服务成本,让公共数据更容易获得,更容易理解,切实改进与平民百姓密切相关的数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