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能源系统安全 支撑韧性城市建设

2025-1-23 10:25 来源: 中国能源网 |作者: 周开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要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不断增强风险应对能力,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发展综合能源是促进多能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途径,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手段。面对内外部多重风险冲击,不断提升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安全韧性,有利于保障城市功能主体安全,推进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提升综合能源系统安全韧性是建设韧性城市的必然要求

提升综合能源系统安全韧性是增强城市应对极端灾害能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极端高温、台风、暴雨等灾害对城市基础设施和运行带来严峻挑战。富有韧性的城市综合能源系统能够应对极端天气冲击并降低潜在风险影响,提升应急状况下能源保障能力,实现灾后能源系统和城市功能的迅速恢复,甚至达到更高水平的跃升,不断增强城市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

提升综合能源系统安全韧性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能源是城市的血液,连接着千家万户和千行百业。综合能源系统旨在实现跨能源品类的协同互补和跨能源环节的协调互动,推动横向多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不断提升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安全韧性,是满足城市人民更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服务需求的关键所在。

提升综合能源系统安全韧性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安全韧性的城市综合能源系统是现代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城市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着力增强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安全韧性水平。

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安全韧性建设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多能耦合挑战。城市综合能源系统旨在实现电、气、冷、热的多能耦合、协同互补。在管理机制方面,城市不同能源子系统之间仍相对分割,管理规范、运营模式、数据标准等方面不一致性明显,影响了城市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了城市综合能效提升,一体化管理和运营面临极大挑战。在关键技术层面,不同品类能源的物理特征、输出特性和开发利用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多能耦合转换、协同优化配置、综合智能调控等方面技术尚未成熟。多能耦合在管理机制和关键技术方面的一系列挑战制约了城市综合能源系统韧性建设。

二是能源转型挑战。“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城市园区、工厂、社区、建筑等各类场景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渗透,其随机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给城市能源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带来巨大压力。同时,在需求侧,电动汽车、数据中心和5G基站等新兴负荷也导致能源需求规模和波动性急剧增加,给城市综合能源系统需求侧管理和供需平衡带来严峻挑战。

三是数据空间挑战。灵活智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城市综合能源系统是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在城市综合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网络攻击、数据滥用、信息泄露等给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安全韧性建设带来新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能源大数据存储传输、质量管控、数据融合、交易流通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体系、市场机制等尚未健全。数据融合开发利用和数据驱动智能决策能力方面的局限也是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安全韧性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提升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安全韧性的行动路径

首先,加快城市能源互联网建设。城市是区域能源开发和利用中心,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同高效推进城市源—网—荷—储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营和管控,合理配置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集中式传统能源资源,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主体的城市能源互联网,不断提升城市综合能源系统的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水平。加强城市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充电基础设施和智能微电网,推进能源网络与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构建能源信息物理系统,打破能源信息孤岛,不断提高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对分布式能源资源和多元负荷资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以更加有效的需求侧管理提升供需交互响应能力。开展城市能源互联网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探索推广虚拟电厂、车网互动、能源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在城市能源系统中的应用,以更加灵活、精准的调控策略提升供需互动水平,保障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其次,推动新型储能研发应用。可再生能源是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储能是平抑可再生能源随机波动性和支撑供需平衡的关键使能技术,提升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安全韧性,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储能资源的潜力。加快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研发,探索大容量、高密度、超安全、长循环、智能化的未来新型储能在城市综合能源系统韧性建设中的应用。在城市园区、工厂、社区、建筑微电网中合理接入配置储能资源,在光储充一体化、风光储一体化等项目中合理规划布局和有效优化调度,提高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多能互补协同优化运行水平。积极探索新型储电、储热、储氢等的商业模式,完善多类型储能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调动多方主体积极性,不断降低储能利用成本。同时,兼顾新型储能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强新型储能在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防范,建立健全新型储能技术标准、管理、监测、评估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新型储能进行寿命预测、健康预测和风险预测,保障新型储能在城市综合能源系统中应用的全过程安全。

再次,深化城市能源应急能力建设。《“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提升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安全韧性,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应急管理全过程,不断完善源网荷储一体化安全管控机制,建立健全适用于多能互补、供需协同的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应急管理标准规范、技术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城市能源应急工作的一体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水平。要注重能源安全和能源应急领域复合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支熟悉城市能源应急工作的复合型、专业化、高素质队伍。从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视角开展城市能源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多部门一体化联动,提高极端灾害条件下城市能源系统“预防—抵抗—恢复—适应”全周期安全韧性,以城市能源系统应急能力提升支撑韧性城市治理水平提升。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