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首单到黄河流域首单、珠江流域首单,多地交易签约;从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业再到社会公众,购买主体日趋多元……2024年,水土保持
碳汇成为行业热词,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
2024年,全国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及14个省份落地成交,交易量77.5万吨、交易金额3078万元。刚刚闭幕的2025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进一步对水土保持碳汇提出明确要求:完善水土保持碳汇交易体制机制,制定水土保持碳汇评估与核算技术规范。“双碳”目标稳步推进,水利改革持续深化,水土保持价值从绿水青山的“面子”,延伸到增汇
减排的“里子”,正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碳”寻未来。
责任与担当
——护航“双碳”实现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公报显示,2023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又创新纪录。世界经济
论坛最新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全球首要风险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
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以最大诚意和决心承担国际义务,更以智慧和魄力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宣布碳达峰
碳中和“双碳”目标之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务实行动,其中就包括对水土保持碳汇的研究与探索。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纳入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水利部立即着手组织开展水土保持碳汇研究。
“水土保持深刻改变着地表覆被、土地利用方式和陆地生态系统结构等,而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具有调控碳循环和固碳的重要功能。”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有关负责人说,“水土保持是增强陆地碳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二级正高级工程师李智广举例,曾经“一碗水半碗沙”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通过采取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拦沙、保土、固碳,其中仅淤地坝措施2011—2017年拦泥固碳量为222.34万吨,过去50年累积的拦泥固碳量则为2164万吨。
李智广介绍,良性演替的陆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经济有效的减排系统之一,具备重要的“减碳、固碳、吸碳”作用。他的团队经研究测算得出:2021年,全国现存水土保持措施碳汇总量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量的贡献约占一半左右。
“这个数据,让人欣喜,令人振奋!”李智广说,“重要的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将调整和优化治理区生态系统状况,其碳汇量会随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增强而增加,会随着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的发挥而增强,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巩固和提升。”
更有底气的是,全国各地持续几十年推进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连续多年实现“双下降”,每年保持土壤能力达17亿吨,蕴藏巨大碳汇价值,这是水利部门护航“双碳”目标实现的责任担当。
示范与实践
——唤醒“沉睡”价值
“2023年我们核算出的罗地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碳汇量11万吨,已经分两次交易全部卖空了,我们正在加紧核算其他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碳汇量。”
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局局长岳辉说。
2023年12月7日,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在长汀签约。两家企业共以180万元购买了10万吨碳汇量,从此开启了我国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的大门。
“首单”的背后,水利部以及福建各级水利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测算小流域碳汇量、确定交易买卖主体、遴选交易试点平台、制定交易工作方案等。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有关负责人说:“每个环节都是全新的工作,首单就是要打个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首单”之后,
江西、
宁夏、
云南等地工作人员到长汀取经,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陆续在全国多地落地,且各具亮点。
江西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江西省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范围,极大提高交易主体的积极性。
贵州织金以“碳票”的形式赋予水土保持碳汇全新概念。云南曲靖的交易,全国首次有个人自愿购买水土保持项目碳汇,实现公众参与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的新突破。
安徽金寨的交易总价805.89万元,单价达到每吨81元,为目前全国水土保持碳汇项目成交总价最大、交易单价最高的一单。
陕西榆林成交全国首单淤地坝碳汇交易……
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唤醒了几十年来水土保持“沉睡”的碳汇价值,并且实现了向真金白银的价值转化。综观这些交易,不难发现一些共性特点。
从交易区域来看,目前签约的交易主体均为曾经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经过几十年的系统治理,实现了从山光水穷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转变。
从购买主体来看,参与购买水土保持碳汇的大多为重点排放企业,对碳汇储备有“刚需”。
从收益用途来看,碳汇交易资金都将继续用于当地的水土保持,实现资金使用的良性循环、绿水青山的持续增值、水土保持的“两手发力”。
活力与潜力
——冲刺“入圈”目标
“此次购买碳汇将用于中和企业生产活动的
碳排放。”2024年11月13日,
山东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签约现场,买方之一沂源县源能热力有限公司董事长盛新太表示,企业在
节能减碳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技改和设备更新,也要为后期扩大产能提前储备碳汇。
随着“双碳”目标节点的临近,企业减排压力也将随之上升,碳汇交易将迎来发展机遇。
但水土保持碳汇还属于新生事物,社会对水土保持碳汇了解不多、认识不够、认可不强,购买水土保持碳汇仍然存在重重顾虑。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成交的水土保持碳汇交易中,各地水利部门做了大量与买方对接的工作,但因为水土保持碳汇尚未纳入“核证自愿减排量(
ccer)”,这意味着目前水土保持碳汇还不能真正意义上抵销碳排放配额。
什么是CCER?水土保持碳汇距离“入圈”还有多远?
我国的碳
市场由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
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组成,其中,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的是“碳排放配额”(CEA),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交易的是“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后者就包括碳汇项目。
水土保持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纳入CCER,需要将水利保持碳汇
方法学纳入生态环境部公布的CCER方法学。目前这是推进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的关键所在,水利部正在积极推动。
“我们正在组织各方力量进行科学论证,推动水土保持碳汇纳入CCER,带动建立更加规范的水土保持碳汇项目开发和碳汇量交易机制。”该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水利部推动各地积极探索,一方面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增强水土保持的碳汇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做好水土保持碳汇能力核算,摸清家底,一旦水土保持碳汇纳入CCER,具备交易条件的水土保持碳汇能够尽快交易,发挥效益。
云南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中,一位名为赛光跃的75岁老人成为我国公众购买水土保持碳汇的第一人。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水务局局长高朗健向记者介绍,赛光跃老人长期热衷于环保事业,他以29.70万元购买碳汇量0.9万吨,正是为了以此抵消自己及家人日常生活中碳排放,为环保做出个人贡献。
“我们当时也感觉很意外,但老人很坚定,觉得这是一件大好事。”高朗健说,“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公众购买碳汇是有市场潜力的,要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公众,水土保持碳汇价值正在得到市场认可,巨大市场潜力将逐步释放,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水土保持的“碳”变之路宽广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