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将迎建设潮

2025-1-27 15:45 来源: 中国城市报 |作者: 朱俐娜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零碳园区建设迎来了利好消息。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会上表示,统筹谋划“十五五”碳达峰行动,研究综合评价考核办法,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园区。

  有望迎来井喷式发展

  探索推进零碳园区建设,顶层设计是重要驱动。近期,国家层面已多次提到零碳园区。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会议明确,建立一批零碳园区。

  2024年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会议指出,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

  2024年12月26日至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加大工业节能降碳攻坚力度,探索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

  “在政策的支持下,2025年零碳园区的建设将进入一个加速发展阶段。”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副教授吴微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支持政策的落地,零碳园区的数量将显著增加。特别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能源管理、大数据应用、储能技术等领域,零碳园区的建设成本将逐渐降低,技术的普及将大大加快园区零碳转型的步伐。到2025年,零碳园区不仅会在规模上扩展,还将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达了相似观点。柏文喜认为,2025年,零碳园区有望迎来井喷式发展,分布式光伏等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零碳园区将成为绿色低碳产业的聚集地,推动产业链升级。

  事实上,加快零碳园区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吴微看来,零碳园区可以促进产业低碳发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能源效率和信息化程度,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零碳园区能源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落实低碳可持续发展,是促进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协同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同时,绿色园区能源服务是落实“双碳”目标,实践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我国产业园区数量超过87000个,其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30%。零碳园区的核心是绿色能源、零碳供应链为系统的绿色低碳制造体系和绿色产出,能够有力推动现有产业园区的低碳化转型。

  “零碳园区能源服务为新型能源技术的实践突破与进一步成熟发展提供了应用场景。随着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储能、电动汽车以及智能电网等新型能源技术不断成熟,低碳发展技术的经济性日益增强,绿色园区发展的技术条件也不断完善,已经具备为企业提供分布式能源+储能+车网互动+智慧能源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条件。”吴微说。

  多地积极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的零碳园区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由于资金、技术及人才等方面的限制,目前的发展速度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零碳园区的总体建设仍处于较为分散的阶段,全面推广和规模化发展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虽然部分企业开展了零碳工厂的试点,但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园区。不过,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四川等多地均提出零碳园区的建设标准或试点建设方案。”吴微分析认为,零碳园区的核心是通过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绿色建筑、智能化管理和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园区的能源需求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供给,达到“零碳排放”的目标。具体来说,零碳园区不仅要求园区内的能源供给绿色化,还强调园区内的能源消费、建筑设计、交通系统等方面的系统性低碳化。

  近年来,多地早有实践。2022年上海市积极探索零碳园区创建新路径,发布了《闵行开发区零碳示范园区创建行动方案》,确定零碳园区“三步走”战略。同时,园区企业积极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比如,上海西门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推出无氟零碳环保高压开关设备;上海西门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和上海吉田拉链有限公司获国家级绿色工厂认定;上海西门子开关有限公司获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称号。

  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两会便提出打造京津冀首个氢电耦合型零碳园区,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零碳园区系统解决方案。2024年11月,北京市首个“零碳园区”标准试点落地大兴新城西片区,一期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

  不久前,江苏省首批、南京市首个零碳园区项目——江岛智立方零碳园区项目顺利完工。其中,作为园区内零碳技术集中展示的场所,零碳科技馆采用了建筑、光伏、储能、直流配电及柔性用能的光储直柔技术,屋顶光伏年发电1.3万千瓦时。

  中国城市报记者还注意到,相关政策助推下,多地将零碳园区建设纳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比如,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传统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质量建设零碳园区;2025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开展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探索城市、园区、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路径,加快建设一批零碳园区,支持湄洲岛争创部省共建“近零碳岛屿”。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地方政府和企业已经认识到零碳园区的重要性,纷纷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一些零碳园区的试点项目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如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等。未来,零碳园区将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实现显著提升,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需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接下来,零碳园区将迎来“建设潮”。零碳园区从规划建设到日常运营,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过程,复合型人才正成为急需。

  柏文喜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零碳园区不仅需要可再生能源、储能、碳捕集等领域的人才,还需要具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背景的人员,熟悉零碳园区规划、运营和管理的专业人士。

  吴微进一步解释,零碳园区的建设涉及能源、建筑、交通、信息技术、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单一学科背景的人才难以满足园区建设的复杂需求。特别是,零碳园区要求集成多种绿色技术与智能化管理,这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存在不足。

  “零碳园区建设还缺乏整体性的解决方案,‘双碳’背景下,企业目前的园区能源服务多仅关注于能源供应本身,绿电交易、绿电认证碳交易碳资产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活动关注的重点,但目前零碳园区缺乏供能和用能的统一规划。同时,资金投入与商业化模式待明确。零碳园区的建设初期需要巨额投资,尤其是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技术的应用与能源存储系统的部署。相关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且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吴微说。

  如何打破这些发展桎梏?王鹏给出三条建议:首先,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零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第二,政府应出台更多支持零碳园区建设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第三,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培养零碳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企业应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零碳园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对此,吴微补充道:“零碳园区建设要注重协同管理模式。结合目前国外零碳园区案例,园区能源服务重视供能、储能、用能三者的有效协同,进行一体化综合能源规划,进而提高工业园区整体运行能效。应重视园区电网建设与规划,发挥电网企业优势,提供系统性整体解决方案。零碳园区建设还要优化绿色金融机制与融资渠道。可以通过设立专项绿色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绿色债券等形式,降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同时,探索建立碳金融市场,为零碳园区的融资提供更多创新渠道,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