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金融 探索制定绿色发展项目库

2025-2-5 09:52 来源: 经济日报

  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强调,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金融“五篇大文章”进展情况如何?还有哪些提升空间?接下来有什么具体思路和举措?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和专家学者。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202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门出台养老金融发展“规划图”,从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健全金融保障体系、夯实金融服务基础等方面提出重点举措;202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推进会,首批6家企业与6家银行当场签约,共计将获得超130亿元融资支持。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的邹澜介绍,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各领域指导文件,细化工作举措,加快政策传导。

  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居首位。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其中安排4000亿元额度激励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设备更新的信贷支持。随后,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出台金融加力支持设备更新政策,将设备更新项目配套工程等纳入支持范围,优化产业政策标准、项目证照办理等配套机制,推动银行和地方部门加快政策落实。

  政策实施以来,各部门累计向银行推送了5批次共2.38万个备选项目,银行迅速开展对接,开辟审贷“绿色通道”。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介绍,截至2024年底,银行营销对接项目2.2万个,对接率93.3%;银行与企业已签订贷款合同金额超过8000亿元,企业已用款近2000亿元,对应项目投资总额2.2万亿元。另外,还有1000个项目已达成贷款合作意向,正在抓紧推进审批授信。

  记者了解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利率是1.75%,中央财政还给予贷款企业1.5%的贴息支持。截至2024年底,设备更新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叠加中央财政贴息后,实际融资成本仅1.5%,低于目前3.1%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彭立峰表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还安排了1000亿元额度,专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首贷融资,目前银行与企业已签订贷款合同金额1150亿元,发放贷款近500亿元。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与有关部门一道,继续做好金融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进一步优化再贷款流程,支持银行提升服务效率,扩大设备更新贷款规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经营主体释放设备更新需求。

  “目前,各领域政策框架基本健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五方面都实现了全覆盖,成效持续显现。”邹澜表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还将进一步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制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意见,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细化政策举措,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用好结构性工具

  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优化碳减排支持工具、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组织实施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五大专项行动……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发力,信贷结构加快优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数据显示,2024年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6%,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8%,均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同时,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过6000万户,已覆盖约三分之一的经营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接近50%。

  这背后是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专家认为,近年来,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越来越多金融活水流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适配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与时俱进、日益丰富,目前已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近20项。”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表示,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围绕实体经济发力,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助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新动能加快形成。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金融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庞溟认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还有不少空间:如何更好满足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金需求,普惠金融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农村金融需求如何充分挖掘……要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动态平衡的适配性和精准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瞄准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优化资金投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明确了一系列工作安排: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加大工具支持力度;优化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完善绿色金融评估;提高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的支持。

  “围绕‘大力提振消费’这一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我们将适时研究创新金融产品工具,进一步加大对消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彭立峰说,目前,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政策框架已基本建立。2025年要切实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信贷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推动加大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丰富金融产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通过债券、股权等市场融资,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加强政策协同配合

  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强调,完善金融“五篇大文章”顶层制度安排,统一统计制度,强化考核评价,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的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同时,加强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促进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

  近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建立的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项目联合推介机制正式成立,将引导金融机构加快对接企业需求、推进融资服务落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专家表示,应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效衔接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等,统筹谋划绿色金融支持美丽中国建设项目。同时,应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制度,加快制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健全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

  发展绿色金融,需要有力的货币信贷政策和金融市场工具支持,还需要更有效的部门协同配合。彭立峰介绍,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对接平台和政策保障体系,形成标志性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并向金融机构推送。在此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将及时协调解决堵点难点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还将联合当地产业部门建立机制,探索制定绿色发展项目库,不定期向各金融机构推送。

  202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度适应的金融体系。

  “根据《行动方案》,我国将推动数字技术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实融合等领域的应用,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说,有关部门应加快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强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数字金融统计和监测评估制度,推动《行动方案》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全力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董希淼认为,2025年,银行业应着力构建战略、组织、业务、技术、人才、生态“六位一体”的实施体系,加快推进和深化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与数字经济的适配性和融合度,增强自身发展的稳健性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持续性。

  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围绕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这些系统部署,为年初着手谋划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具体指引。”邹澜表示,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有效融资需求,同时将持续强化利率政策执行,为促消费、扩投资创造有利的利率环境。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