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培养能够服务于这一任务的拔尖环境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高校应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与时俱进培养跨学科、创新型、高素质的拔尖环境人才,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培养环境领域复合人才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双碳”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美丽中国建设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推动绿色发展要结合新技术新方法,以解决复合污染
问题,尤其是新型污染物的研究,对科技提出更高要求。人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当好新理念新技术的积极传播者与践行者。
在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环境领域的人才培养面临全新挑战,要求高校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要加快推动培养理论深厚、技术精通、
政策敏感的高端环境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还需具备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强化环境人才在绿色发展中的骨干作用,培养兼具基础扎实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高等教育层面,优化教育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将国家战略需求融入课堂教学和科研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应与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及企业合作,共建绿色技术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真实场景中的环境问题。针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全球化视野。与国际知名高校和机构合作,培养既了解中国国情又具备国际视野的环境人才,为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争取更多话语权,体现大国担当。
关注环境健康需求,培养既懂科学技术又熟悉政策
法规的人才
随着美丽中国建设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提出更多向往和更高需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图景不断展现在面前,环境健康成为美丽中国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课题。近年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导致环境污染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对公共健康的威胁日益严峻。新兴污染物以及气候变化与污染叠加带来的健康风险,构成了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挑战,环境健康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技术创新的主阵地。
为实现从前沿科学到社会影响的深度探索,需整合多学科力量,结合先进化学、生物学和毒理学环境研究技术,融合新兴技术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构建环境污染物大尺度传输网络,建立目标污染物追根溯源机制。重点培养环境人才在污染物识别和毒性机制研究中的创新性和敏感性,优化学科配置和课程提纲,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健康的前沿动态。健全实现绿色发展亟须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建立环境健康大数据平台,培养环境人才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监测和分析环境健康问题的能力。基于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监控体系的建设需求,推动人才参与污染源解析、健康风险评估和新型污染物暴露管理策略制定,培养既懂科学技术又熟悉
政策法规的人才。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参与政府与企业联合研究项目,使人才能够在实践中探索从区域到整体污染控制的有效路径,推动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立足环境管理现状,推动环境法治学科建设
为打好蓝天、碧水和净土保卫战,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国家持续出台系列环境管理法规,强调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以法治思维和方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污染防治攻坚、深化生态文明改革中取得了卓越成绩。但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污染物种类愈发繁杂,新型污染物层出不穷,在多污染物协同
减排、多环境要素协同治理方面仍存在不足。
原有的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复合型污染问题,缺乏对污染防治攻坚的系统性、综合性考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指标体系尚不完善,导致在计算生态损害赔偿时难以准确衡量各个生态系统的损失程度。现有的量化方法在不同地区和研究机构之间存在差异,使得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很难确定一个客观、公正的损失量化指标,进而影响赔偿金额的准确性。在此背景下,立足当前环境管理现状,完善环境法治学科建设,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综合型环境人才,具有紧迫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战略价值。
笔者认为,培养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的拔尖环境人才,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方面,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环境科学、化学、生态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积极推动高等院校加强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法学等专业的联合培养计划,并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和执法监督工作,将技术研发与法律应用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其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设立环境—法学双学位专业,为社会输送致力于环境—法学领域的综合型环境管理人才。
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争取和承担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量化指标体系建设相关的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等,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开展实地调研和实验研究,收集一手数据,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征,从而确定适合不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损失量化指标。建立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如举办学术
论坛、研讨会、培训班等,通过合作研究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式,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共同攻克量化方法统一过程中遇到的
难题,推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量化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培养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环境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