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年以来,与乌克兰危机相关的能源供应紧张状况愈演愈烈。
随着乌克兰终止俄罗斯天然气过境对欧输送以及美国上届政府卸任前对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全面制裁,欧洲能源
市场大有再次陷入危机之势。
然而,在欧洲想尽一切办法开拓油气进口渠道、美国油气产量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同时,人们却注意到了其中的明显双标。
有美国媒体日前发表题为《全球南方对气候
问题上的虚伪越来越不满》的文章指出,在高尚言辞的掩护下,西方国家自私自利的能源
政策正在伤害世界上的穷人。
“富国正积极采取行动限制穷国获取能源”
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文章指出,早在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地球峰会上,联合国就为指导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一项基本原则:富裕国家要为欠发达国家提供大部分资金和技术,要帮助穷国在不牺牲后者经济发展道路的前提下应对气候挑战。
那么,富裕国家做得怎么样呢?
“好消息”是穷国排放的温室气体仍然很少,被世界银行列为低收入的26个国家仅占全球排放量的3.5%。然而,这一“成就”让这些国家的发展抱负付出了巨大代价。
文章举例说,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5国占世界人口的近30%,但仅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3%。这些国家的领导人认为,过去30年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限制他们对能源的获取并阻碍他们的发展道路。
文章指出,问题不仅仅在于富国忽视了穷国的困境以及未能提供承诺的资金。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情况比这更糟糕:富国正积极采取行动限制穷国获取能源,阻止它们获得化石燃料项目所需的资金。
美国的油气产量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英国正忙于发放开发北海巨大新油田的许可证。然而,这些国家却在推动停止对海外化石燃料项目的融资。就在挪威从天然气出口中赚取大量财富的同时,它却加入了一个团体,一直在游说世界银行停止为非洲所有天然气项目提供资金。这种虚伪实在是骇人听闻。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2年通过时,开篇就提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并在第三条“原则”中对其含义有清晰的阐述:缔约方应当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它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因此,发达国家缔约方应当率先对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
从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贯穿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附属法律文件制定与实施的主线,成为全球气候谈判中的重要原则。换句话说,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发达国家应承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任务,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
然而,发达国家不仅自身
减排不力,而且一直在拖延向发展中国家支付早已承诺的气候资金。更令人不齿的是,西方富裕国家还大搞双重标准,通过碳关税、碳限额等措施,强迫不发达国家在完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实施能源转型。
遏制贫穷地区发展就能解决气候问题?
马拉维总统查克维拉曾撰文指出,气候危机已经对非洲造成了不公平的影响,某些富裕国家不仅希望减少援非气候资金,更糟糕的是,它们还在对非洲强制实施能源转型。
一些政府和多边贷款机构禁止为化石燃料基础设施提供资金,并鼓励其他国家效仿。这听起来貌似合乎逻辑,但它排除了通过最清洁的化石燃料——天然气进行过渡的可能性。西方实施的所谓“能源转型”只针对贫穷国家,富裕国家几乎没有对开发或进口天然气下达禁令。
分析指出,欠发达国家最紧迫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化、提高农业生产力以及建设住房和
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这些目标不能仅依靠风能和太阳能,更需要便捷又廉价的天然气。但这恰恰是发达国家竭尽全力试图无视的一个事实。
马拉维总统查克维拉指出,当尊重气候公平和正义这些概念被写入2015年的《巴黎协定》时,这意味着两件事:首先,通过化石能源致富的国家有责任更快地减排,以便让较贫穷的国家实现发展;其次,这些国家也有责任帮助不发达国家适应并非它们创造的不利条件。但试图全面禁止发展中国家开发使用天然气的做法表明,西方已经忘记了首要原则。
“如果拥有实施变革最大能力的国家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就不该指望手段较弱的国家能做到。”
专注于能源转型领域的德国媒体“清洁能源网”此前曾发文警告称,受能源危机影响,欧洲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的信誉已变得岌岌可危。欧洲呼吁其他国家采取更多行动减少排放,同时自己却大肆在全球采购化石燃料,以确保自身能源供应,这无疑构成了气候问题上的“双标”。
《华盛顿邮报》文章批评说,归根结底,富裕的“全球北方”的能源议程是错误的,这不仅因为它在道德上的破产,还因为它并未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只要这个议程继续依赖于遏制世界上最贫穷地区的发展,未来就注定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