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计划电”向“市场电”转型

2025-2-6 10:3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作者: 王轶辰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紧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针对堵点难点问题,创新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全力以赴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努力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打造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排头兵”。

作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任务,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度备受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第十年,也是检验电力市场改革进展的重要节点。通过近几年的试点和实践,作为电力商品的“超级市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影响能源转型进程?

电力作为一、二次能源转换的枢纽,处于能源体系的中心环节。当前,我国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新能源装机比重快速提升,加之煤炭、油气等一次能源价格波动、用电负荷增长,以及极端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电力系统运行发生着深刻变化,能源安全、绿电消纳、价格疏导等难题,难以在小区域内平衡解决。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就是要以市场化方式,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以解决能源转型过程中的种种挑战。这既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核心任务,更是服务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成效明显。

市场机制基本建立。一个市场要正常运行,首先要设立规则,让参与者有章可循。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修订《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编制出台电力中长期、现货、绿电、绿证交易以及信息披露、市场注册等一系列配套规则,从顶层设计上统一电力市场“度量衡”。同时,多层次市场框架基本形成。在空间上,覆盖省际、省内;在时间上,覆盖多年、年度、月度、月内和日前、日内现货交易;在交易标的上,覆盖电能量、辅助服务等交易品种,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奠定制度基础。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规模大小直接关系到电力市场能够提供多少商品和服务,如果市场参与者较少,交易活跃度低,就难以实现规模效应,从而限制行业发展。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达4.59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从2016年的17%上升到62%,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电”向“市场电”的稳步转型。经营主体数量由2016年的4.2万家增加至74.3万家,增长约17倍,电力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高。

功能作用不断增强。电力市场建设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从实效看,目前电力中长期交易电量占市场电量比重达90%以上,稳定了电量电价基本盘,有效保障了能源安全;辅助服务机制挖掘最大调节能力超1.17亿千瓦,年均增加清洁能源消纳空间超1200亿千瓦时,促进了绿色发展;电力现货市场即时反映实时价格信号,有效引导发用两侧生产经营,逐步形成由“按需用电”向“按价用电”转变的供需格局。电力市场建设也为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电动汽车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有效激励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双碳”目标背景下,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新能源逐步转为主体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对电力市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我们在技术上不断突破,更需在市场机制上勇于破冰。

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治理完善”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基本特征。对标来看,当前各层级市场间仍存在一定交易壁垒,多层次电力市场协同运行亟待进一步加强;电力市场功能和交易品种有待进一步丰富;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入市的政策机制仍需完善;提升系统充裕和灵活调节能力的市场机制需要创新;电力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和监管体系亟待健全。

尤其重要的是,电力市场不同于普通商品市场,电力供需两端需要实时平衡,并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简单。电力市场运行中一定要确保电力供应安全稳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紧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针对堵点难点问题,创新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全力以赴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努力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打造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排头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