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 关键在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2025-2-6 16:5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作者: 魏良益

  产业园区是促进、规划和管理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是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战场,涉及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各方面。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是营造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我国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就

  四十年来,我国产业园区建设为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机制。一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建设机制基本形成。通过采用供变电力设施改造、集中供热、热电联产、污水集中收治、中水回收利用、固废集中处理、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通过园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来解决环境污染和“三废”排放问题。二是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发展机制基本形成。注重招引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园,延伸产业生态链条,形成“区中园、园中园”,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资源使用和循环利用效率。三是产业园区绿色低碳企业准入机制基本形成。将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企业项目立项入园的前置许可,把项目的产业政策符合性审查作为项目是否立项的首要条件,严把行业、项目准入关,增加绿色低碳企业数量,改造或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调整产业布局,提高企业入园门槛,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产业园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产业园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对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的新要求。

  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健全七大机制

  近年来,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产业园区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如何盘活产业园区存量资产,激发产业园区发展活力,促进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产业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和创新上下功夫。需要在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已形成的相对成熟的机制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要求为指引,从园区发展定位决策机制、产业转型升级机制、企业准入退出机制、治理能力提升机制、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内外联动发展机制、政策协同机制等七大方面,健全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一、优化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健全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决策机制

  多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将产业园区化作为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重要抓手,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园区管理委员会)加强园区管理和运营,出台各项政策加以扶持,产业园区化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主流形态。实际运营中,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存在定位不清、同质化严重等现象,仅仅做到了企业物理空间集中;产业园区产业优势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集聚经济效应不突出。当前,随着产业园区资源和政策优势日益弱化,产业园区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产业园区的运营管理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产业园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十五五”即将到来,以产业园区“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为抓手,以各个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决策为着力点,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为各地方、各层级产业园区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国家-省(市、区)-市(州)-县(区)”四级(个别地区可延伸至“镇乡”五级)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编制与审定机制。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对下级地方政府所辖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编制给予指导,下级地方政府所辖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编制以上级地方政府所辖产业园区规划为依据。做到全国产业园区发展“同坐一桌席、各炒一盘菜”,避免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

  二、优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健全产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机制

  尽快探索建立“新园区建设-老园区改造-企业技改”的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机制,促进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一是优化全国范围内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以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将产业绿色低碳、循环链接作为重要考量,坚持新发展理念,规划、布局和建设新园区,提升绿色产业园区占比。二是加快现有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的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二氧化碳、固体废物、废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三是狠抓园区内耗能企业环保技改、智改数转,推动园区节能降碳、污染集中治理、资源综合利用。

  三、优化产业园区招商政策,健全产业园区企业准入退出机制

  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将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综合采用土地、税费、落户等方面的支持措施招引企业落户园区。应当说,在产业园区发展初期,招商引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各园区间的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企业往往同时与多个园区洽谈,选择优惠政策最多、补贴额最大的园区落户;另一方面,产业园区为了争夺优质企业,也竞相给出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企业。这些招商政策的实施,确实帮助产业园区达成了短期发展目标,但也留下了发展隐患。当前,应针对老产业园区新引进的企业(项目)或新建设园区引进企业(项目),在招商引资前置条件中,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约束性条款细化为定量指标进行明示,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改变“只进不出”的旧机制。

  四、优化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健全产业园区治理能力提升机制

  当前,产业园区主要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地方政府设立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一定的经济管理权限,主要职能包括行政、经济、社会事务以及开发规划、管理、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与工商、税务等派出机构共同形成园区特定职权,机构精简、程序简化。第二类是将政府行政管理与园区管委会经济管理权限合二为一,按照一级行政区划来管理园区。第三类是将决策支持、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等职责采取管运分离、管委会+平台+运行公司、党工委+、去行政化等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管理模式是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需要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对园区进行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化、智慧型产业园区。当前,需要从健全园区发展决策机制、园区运行管理机制、园区企业服务机制、园区治理信息反馈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升园区治理能力。

  五、优化产业园区考评制度,健全产业园区发展激励约束机制

  将“碳排放双控”作为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指标进行考评。引导产业园区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通过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控制体系,注重碳排放的控制。鼓励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健全清洁能源在产业园区碳排放双控制度中的“豁免”机制。建立“碳排放双控”达标产业园区碳排放交易市场交易费用减免及绿色通道机制。建立“碳排放双控”达标产业园区碳税减免绿色通道机制。建立“碳排放双控”达标产业园区绿色信贷利率优惠绿色通道机制。建立“碳排放双控”达标产业园区向上晋级绿色通道机制。

  六、优化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健全产业园区内外联动发展机制

  依据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全面转型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全国各地产业发展基础、科技资源禀赋,围绕战略新型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改造转型一批产业园区或规划建设一批新的产业园区。新产业园区建设需要与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现代产业集群构建、都市圈与城市群建设等规划相衔接,同时还需要与全国国土资源空间规划相衔接。通过产业园区改造转型或新建产业园区,完成对我国重点产业园区空间布局的系统优化。坚持把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路径,强化对关联产业的吸引力、集聚和辐射带动力,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进各优势产业和企业配套发展、互补发展、错位发展,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把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主动承接区域内外产业转移,探索跨区域、园区的建设机制和管理机制,形成产业园区内外联动发展新机制。

  七、优化产业园区发展动能,健全产业园区发展政策协同机制

  以产业园区为平台,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健全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健全支持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推动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制度创新,促进产业园区向集约、高效、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转型,加快形成产业园区发展的新动能。建立健全促进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协同机制,瞄准目前政策出台会签机制存在的不足,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高度上,重构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动能培育和形成的各项政策,从政策目标、政策动员实施、政策绩效评价等角度健全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协同机制。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