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争创国际一流“生态+营商”环境

2025-2-7 09:56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夏清泉 邹广迅 郭文文

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坚持用“生态+营商”首善标准擦亮“北京服务”金字招牌,实现生态“含绿量”与产业“含金量”双双提升,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注入了强劲的绿色活力。

向国际标准看齐:以顶层设计引领营商环境改革,用政策红利驱动“生态+营商”双优环境落地

“尽管北京在2024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但与国内外表现优异的城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日前,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政务服务处三级调研员戴勇拿着《2024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和《北京市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调查研究报告》两份报告说,“我们正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治理与营商环境指数全球排名显著提升。但据哈佛大学商业评论文章报道,中等收入国家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中存在‘制度高墙’现象,世界银行2022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制度高墙’现象依然突出。”2024年12月10日下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晓白在北京市生态环境系统优化营商环境专题培训会上,讲到了审批制度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北京在争创国际一流的“生态+营商”环境中如何避免陷入“制度高墙”?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政务服务处处长翟晓晖。

“我们主动突破、不等不靠,在顶层设计上向国际标准看齐,依靠改革逐步搭建起支撑优化营商环境的四梁八柱,努力实现‘生态+营商’双优环境。”翟晓晖列举了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迭代升级的措施做法。

2020年,有近5000个项目免于办理环评手续,33个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审批。2021年,公布了12类事项办理实行告知承诺制,一大批企业只需告知承诺,不再走审批程序。2022年,下放和联动审批一批项目,优化了219类环评管理分类、下放了73%市级审批权限、压缩了63%审批时限,全面取消兜底条款、各类证明、中介服务事项,大幅精简申报材料。2024年,实施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合并了一批审批项目,推行“一网通办”“码上办”“区域评估”“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

“北京取得的好成绩,是在大力推行新质生产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等重大政策驱动下,通过积极探索实施‘豁免、下放、简化、合并’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柔性执法、推进政务公开等综合举措得到的。”翟晓晖表示,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在新一轮世行评估标准推动下,北京正汲取借鉴国内优异经济体的成熟经验,以打造“北京服务”金字招牌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生态+营商”双优环境。

向便企利民聚焦:打通“堵点”“痛点”“难点”,解决好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环评审批作为项目落地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首都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解决好企业在审批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是提升审批效率、打造“北京服务”金字招牌的关键所在。

“千方便,万方便,不知道怎么办,就是不方便!”年初,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优化营商环境调查问卷中看到了这样一条意见,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不少企业主及市民知道审批流程简化政策,却不知道怎么操作。

为打通政策“堵点”,政务服务中心组织指导各区举办“优化营商环境宣传月”活动,利用宣传海报、短视频演示、APP模拟操作等,累计举办74场政策宣讲,超过2600家企业(单位)、4200人参加,内容涵盖政策解读、标准宣贯、业务指导、企业服务等,全方位提高政策触达率、精准度、有效性。

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与排污许可证是企业必备的两把“环保钥匙”,以前要分头办理,现场勘察多、审核材料多、办理时间长、办理成本高,成为企业的一个“痛点”。为解决这一“痛点”,2024年4月28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在农副食品加工业、天然气锅炉等行业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举措,各区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响应,快速落实。

“两证合一,省时省力省钱,让我们得到了真金白银,谢谢你们!”2024年5月29日,北京新丰泰博奥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手捧锦旗来到顺义区生态环境局,连连致谢。这是今年北京市实施环境影响评价证与排污许可证“两证合一”审批改革以来,完成的首例审批。

顺义区完成全市首例“两证合一”审批,大兴区率先推动全行业“两证合一”,海淀区完成全市首例天然气锅炉类建设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审批。仅此一项改革,就为在京企业审批提速40个工作日,节省一半审批成本。

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在北京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建立了重大项目绿色审批保障通道,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的前提下,助力国家重大建设项目顺利落地,把环评工作难点变成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亮点。”翟晓晖表示,在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下,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积极主动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确保重大项目依法依规落地,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中电科、北京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通过环评审批的重大项目,采用了先进的节能技术与设备,单位产值能耗与水耗大幅下降,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成为减污降碳资源集约型发展的典范。

向执法监管发力:既有温度又有力度,“含绿量”“含金量”同步提升

积极探索“柔性执法”“分级执法”“绿牌企业”等与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执法监管模式,在宽监管与严执法中寻求“生态+营商”最大双优公约数,推动首都经济发展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步提升。

“柔性执法通过‘教育+执法’的方式引导企业认清社会环保责任与义务,自觉规范生产行为,拉近政企距离,构建和谐互信关系,以宽容和诚信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总队一名执法队员通过亲身经历讲述了北京营商环境的变化。

2024年初,通州区一家施工工地因规模大、周期长,多次出现扬尘治理不力问题,面临环保处罚。在执法过程中,执法队员并没有简单一罚了之,而是启动了柔性执法程序。一方面向其提出要进行系统治理和整体技术改造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整改期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家企业创新性地使用了“基坑气膜”技术,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扬尘治理问题,还大大提升了施工周期,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实现了从污染企业到绿色标杆的华丽转身,一举成为绿牌企业典范。此项创新做法在北京各区大力推广,并给予50%的扬尘环境保护税减免,以技术创新联动税收减免,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积极引导和坚实保障。

目前,在全市各区,柔性执法的案例比比皆是。如,仅2023年,怀柔区依法办理“不予行政处罚”案件10起,延庆区下达不予处罚决定16起,海淀区不予处罚43起。

“我们是北京市 A级企业,空气重污染预警期间也可以进行正常生产,全年无忧。”海淀区一家企业负责人坦言分级管理让诚信守法的企业能够安心抓生产,免受一波波的检查困扰。

近年来,北京市根据企业的行业类别、污染排放水平、环境风险等级等因素将全市企业划分为ABCDE五个监管级别,“分级执法”对污染较小、环境风险较低的企业,适当相对减少检查次数。而对污染排放量大、环境风险高的重点企业,则加大执法检查的频次和力度,确保其各项环保指标达标。“分级执法”避免了均衡用力一刀切,能够将有限的执法资源合理分配,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问题,提高执法效率,同时也给予合规企业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激发市场活力。

“绿牌企业”的评选与激励机制是北京执法监管的又一项创新举措,也是推动经济含绿量与含金量提升的有力杠杆。“绿牌企业”因采用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大幅降低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政府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优先信贷等方面都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不仅激励更多企业主动投身于绿色发展浪潮,加大环保投入与技术创新力度,努力提升自身的绿色竞争力,还能带动整个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经济发展在绿色轨道上加速前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2023年7月,顺义区延锋海纳川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经过自评、核查验证,正式被纳入“北京绿色企业库”,成为全市首家入库企业。通过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对企业实施绿色金融支持,这家企业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400吨,绿电使用比例达45%。此后,经开区110家、房山区60家、大兴区155家企业相继被评为绿色信用企业,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营造了守绿创绿的浓郁社会氛围。2024年,全市新增绿色企业183家。

精准高效的环保政务服务在淘汰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落后产业的同时,催生了一批新领域、新技术、新业态在北京落地生根蓬勃兴起,为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注入了崭新活力,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实现了生态环境“含绿量”与产业“含金量”同步跃升。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