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一说到新常态就说到经济下滑,我认为这种提法并不科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第一,我们的GDP经济总量每年保持增长。第二,以百分比表示的增速在趋缓,但是每年增加的GDP的绝对量在增加。第三,我们习惯了两位数增长,似乎两位数是常态,但是两位数的增长有人为拉高的因素,超出了潜在增长率,结果就是过剩产能。
“所以现在经济不是下滑,是回归潜在增长率。”杜祥琬表示,过分地讲下滑,还是想拉高,又会产生有后遗症的粗放增长。新常态是一种周期性回归,是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是由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发展路径转变,是由传统产业向创新产业转变。
在新常态下,应该如何从
政策着手规划低碳发展蓝图呢?环保部原总工程师杨朝飞认为,首先要明确新常态的特征,它是法治的新常态,是符合
市场规律的新常态,是符合老百姓人人参与、人人知情的新常态。
首先,要强化法制管理。要改变过去超常规的发展模式,严格依法办事,遵纪守法。政府首先要守法,审批部门要依法审批项目,企业要依法经营,老百姓要依法监督。
第二,要顺应市场规律。必须把外部压力变为内生动力。比如,通过价格手段提升排污成本,通过环境税等方式让环境成本、能源成本内部化,企业有了压力,才能更自觉地去做好环保和
节能。
第三,要实现百姓知情。要让老百姓对能源使用和消耗有知情权,实现信息公开,政府信息要公开,企业信息也要公开。老百姓有监督权。另外,社会组织也可以不断地发展,要培育一些环境保护的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这样更有利于把专家组织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解决环境
问题。
“从进入经济新常态内在要求来说,就是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打造经济升级版,这个升级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一定在结构优化的同时要低碳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表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是顺应新常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贾康认为,能源、环境、气候领域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政策引领,包括产业、技术、经济政策,以及一些必要的区域政策等。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包括实现收入分配政策的合理化等。他强调,唯有政策形成体系,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