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模式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中国方案

2025-2-11 10:24 来源: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作者: 邵超峰 马晓瑜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全球多达40%的土地已退化,荒漠化土地占整个陆地面积的1/4,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荒漠化问题,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的荒漠化范围正不断扩大。

在人类当今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同时,荒漠化不但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全球近32亿人受到荒漠化威胁,防治荒漠化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期许。

2015年,荒漠化防治纳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荒漠化治理历经三十载,距离“土地退化零增长”等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仍有较大差距,统筹生态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针对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和修复任务繁重等问题,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增绿与提质并行”,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精准实施荒漠化防治提质增效与生态治理行动,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树立多沙河流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新标杆,创建了全球荒漠化防治的鄂尔多斯新模式。

当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偏离轨道,地球、人类、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福祉正在退化,鄂尔多斯市以“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经验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为全球荒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点燃了希望,更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18—2030年战略框架的未来战略制定提供了方向。

鄂尔多斯荒漠化治理经验上升为中国方案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提前实现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持续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力量。其中,鄂尔多斯荒漠化治理在持续多年的探索之后,正在成为中国方案,助力全球荒漠化治理。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黄河“几字弯”核心区,总面积8.7万平方千米,东、北、西三面被黄河环绕,生态本底脆弱。近千年来,受自然与人文双重因素的影响,鄂尔多斯市风蚀与水蚀、风沙与水沙过程交织交错,导致近全域形成荒漠化土地,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占全市总面积的48%,丘陵沟壑区和干旱硬梁区又占总面积的48%,是我国北方防沙带的关键区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主阵地,肩负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屏障”(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要使命。

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既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问题。鄂尔多斯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国之大者”,不断转变防沙治沙思路,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增绿与提质并行”,在内蒙古率先推行禁休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开展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行动,沙漠扩展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减少”的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治沙、生态、经济、民生平衡驱动的可持续之路。

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75%,库布齐沙漠治理率达32%,库布齐沙漠的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不到3%提高到48%,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创建了全球荒漠化防治的鄂尔多斯新模式,树立了多沙河流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新标杆,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多年来,鄂尔多斯一直走在荒漠化防治前沿,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 “全球沙漠经济示范区”,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鄂尔多斯宣言》,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库布齐模式”“毛乌素经验”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建“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治沙模式,主动向“一带一路”和非洲荒漠化同类地区分享防沙治沙经验,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4年12月2日至13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办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上,中国作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以“跨世纪‘三北’工程 新时代中国实践”为主题设立中国馆,组织展览展示、举办互动边会等活动,向世界传递出中国防沙治沙的决心和行动。鄂尔多斯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城市参加市长论坛,并在中国馆专设“从鄂尔多斯到利雅得”展区,荒漠化治理的鄂尔多斯经验上升为中国方案,引领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新趋势。

五大典型经验形成“鄂尔多斯模式”
顶层设计,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新格局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保护天然水系、自然山体、自然保护区和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坚持生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系统布局与重点攻坚一体化,编制《鄂尔多斯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鄂尔多斯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于一体的生态安全新格局。

立足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强化自然生态空间整体保护,着力构建“两廊三区多点”(两廊:即黄河、无定河生态廊道;三区:即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丘陵沟壑生态治理区;多点:即各类各级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重要水源地等自然保护区)生态空间结构,精准策划库布齐沙漠“光伏长城”治沙带、库布齐北缘锁边林带、腹地风沙路径阻隔带,毛乌素上风口阻隔带、下风口阻沙带等标志性工程,倡议并举办4省5市14旗县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协调推进会,签订《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框架合作协议》,建设蒙陕界、蒙宁界联防联治工程,打出规模化防沙治沙组合拳。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采取光伏项目治沙、锁边林带阻沙、孔兑治理拦沙、草原提升防沙、联防联治锁沙、产业发展兴沙、科学治理改沙等七大新举措,打造重要的生态工程、发展工程、富民工程,不断提升防沙治沙新成效,构筑“绿色长城”,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荒漠化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黄河安澜的鄂尔多斯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荒漠变绿洲的鄂尔多斯生态文明高地。

科学治理,筑牢荒漠变成绿洲的三大生态保护治理带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沙则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加强脆弱生态治理区绿色升级与提质增效,提升区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集成风沙—水沙综合治理、沙漠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安全保障调控三大技术体系,坚持市场化治沙理念,推广“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位一体的库布齐治沙模式和毛乌素治沙经验。

采取“沙漠锁边、腹部渗透、以路划区、分而治之”策略,林草药“三管齐下”、造封飞“三措并举”,形成以沙柳、梭梭、柠条、甘草等灌木和半灌木为主、乔木和牧草为辅的立体绿化模式,建成 “一核两环”的库布齐沙漠灌草与乔灌草锁边林,“草—林—畜—农—产”一体化的毛乌素沙地乔灌草库伦和砒砂岩区波状高原草库伦与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着力打造库布齐沙漠防沙治沙带、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防治带和砒砂岩退化草地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带等荒漠变成绿洲的三大生态保护治理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治沙和致富相结合,高效构筑林沙产业,在沙区适度开发利用灌木、沙生药用植物资源,鼓励引导企业投资发展以柠条、杨柴为主的饲料产业,壮大优质沙棘、杏仁等林果产业,培育以枸杞、肉苁蓉、文冠果等为主的特色林沙产业,全市林沙总产值达52亿元,拥有参与治沙造林及关联企业80多家、生态产业化基地30多个;林沙产业原料林达2300万亩,各类经济林面积达52.4万亩,拥有天骄沙棘、高原杏仁露等林沙品牌30多个,初步形成以养殖业、旅游业为主的“水生态”产业格局,以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等为代表的沙漠旅游成为文旅主打品牌。

光伏治沙,推进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一体化

按照“光伏+治沙”协同发展的思路,以能源转型引领产业升级,大力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高质量建设企业防沙治沙示范基地,打造了“光伏+生态治理+有机农林+沙漠旅游”的“光伏治沙”新模式。

高起点规划建设库布齐沙漠“光伏长城+治沙带”,运用“林光互补”“草光互补”生态技术,与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等“光伏+”项目相结合,形成“板上产绿电、板下生绿金、板外带旅游”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

聚焦鄂尔多斯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占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 70%的实际,以风电光伏为创新举措,在库布齐沙漠北缘、黄河以南,规划建设总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场址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的“光伏长城”,容纳1亿千瓦装机容量,目标实现光伏治沙400万亩,生态治沙800万亩;在毛乌素沙地南缘布局建设长约150公里“一廊多点”风电光伏项目,容纳5000万千瓦装机容量,可实现风电光伏治沙70万亩,生态治沙230万亩。

目前,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涉及存量新能源项目19个,已开工12项,其中,库布齐沙漠光伏长城区域内新能源项目7个,已开工6个,毛乌素沙地一廊多点区域内新能源项目12个,已开复工6个。当前,已建成亿利库布齐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达拉特旗100万千瓦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等13个“新能源+生态治理”大型项目,新能源总装机突破2024万千瓦,完成防沙治沙面积71.11万亩。

探索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治沙模式,把发展光伏产业与沙漠有机农业有机结合,光伏板下种植紫穗槐、黄芩、黄芪等经济作物,累计实施生态修复5万亩;建设“牧光互补”高端肉牛标准化养殖项目,带动周边1100户农牧民增收和20万亩青贮牧草种植,形成了光伏发电与治沙共赢的发展局面。同步深度开发沙漠风情旅游等业态,达拉特旗“光能环沙漠乐园项目”已获立项批复,将与响沙湾、恩格贝、银肯塔拉等景区有效联结,形成沙漠旅游经济综合示范区,每年可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产值1.2亿元。

孔兑治理,构建水土保持和黄河安澜的风沙水沙防控体系

在鄂尔多斯市境内,有10条黄河一级支流,被称为“十大孔兑”, 由南向北穿透丘陵、沙漠、平原,直通进入黄河。这片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的区域,曾年均向黄河输送泥沙达2711万吨,超过全流域入黄泥沙总量的十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黄河“泥龙头”。

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实施十大孔兑河道治理与拦沙换水工程,在支流上中游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在中游实施引洪滞沙,在下游实施堤防建设加固,建立以水土保持措施、河道拦沙工程,放淤调度为主的风沙水沙调控防治体系,为保障黄河安澜提供“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袍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淤地穿靴子”的“达拉特样本”。

面对“五梁三沙二分滩,南山中沙北平原”的现实生态挑战,达拉特旗因地制宜开展西柳沟小流域治理探索,在上游丘陵区,突出水土保持治理,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淤地坝、修建梯田等措施,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在中游风沙区,开展防风固沙行动,修建引洪治沙工程,利用沙棘、沙柳等植被固沙防风,减少风沙侵袭;在下游平原区,着力提升防洪减灾能力,修建堤防等水利工程,治理后西柳沟入黄泥沙量由每立方米1550千克锐减至195千克,换来每年2800万立方米的黄河取水指标,达拉特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由2001年的10.19%和64.4%上升至现在的28.9%和78.8%,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696平方公里,建成堤防167公里,“十大孔兑”综合治理度由原来的18.3%提高至32.79%,既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水源保障,又为黄河安澜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深化改革,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与荒漠化防治长效机制

鄂尔多斯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一体化。率先成立“三北”工程推进中心,先后出台《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措施》《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指导意见》《推进“三北”六期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管创新九条措施》《严格规范“三北”六期重点项目监督管理九条措施》《关于自治区支持鄂尔多斯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构建了有序推进荒漠化长效防治的制度体系和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多方保障的工作体系,强化项目资金总体统筹,推行生态企业建管一体,夯实机械、种苗、原材料等要素保障,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市场驱动、企业主体、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的防沙治沙新机制。

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转化,以农畜牧业现代化、工业产业绿色化、文旅产业特色化为主攻方向,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先行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实践区、绿色生产力科技创新策源地、宜居高品质生活示范区。

面向世界荒漠化防治科技问题前沿,面向国家防沙治沙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大需求,与中国科学院共建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中心,打造院士专家工作站、荒漠化种质资源库,围绕防沙治沙、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林草碳汇等强化科技攻关,优选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

立足鄂尔多斯市荒漠化问题实际,根据荒漠化特征进行分区治理和产业化设计,分区分类精准策划生态产业化路径:毛乌素沙地以建设“生态经济园”为主,实施全面治理;库布齐沙漠采取南围北堵中切割措施,减少进入黄河的粗泥沙量;干旱硬梁区以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为主,建设保护型生态经济区;丘陵沟壑区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营造乔灌草结合的水土保持林,发挥立体防护效果;平原区适当发展和改造提升农田防护林、经济林;工矿企业及城区,坚持“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一乡一镇建设一园一区”,加强环城林带建设,增加城市绿地,探索出一条“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