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近期陆续召开,能源成为高频热词。据统计,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均重点提及能源领域规划部署,既包括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矿山建设、油气生产加工等传统能源的转型升级,更有新型储能、氢能、虚拟电厂等新兴产业的前瞻布局。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能源工作如何高效开展、完美收官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必答题。透过地方两会这扇窗口,可以看到神州大地上一张徐徐展开的能源发展“施工图”——祖国北疆巩固新能源产业领先地位,加快能源
电力外送通道建设;东南沿海加快建设海上风电、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有序推进核电建设;三北地区“沙戈荒”大基地建设正酣;中部地区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集群强劲赋能区域崛起……
能源电力既是反映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通过地方两会,可以感受到新一年里,各地坚定发展信心、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底气和决心。
能源富集省区向“新”发力
内蒙古预计产煤12.9亿吨,完成保供任务8.3亿吨、占全国34.5%,发电超8000亿千瓦时,外送电量3150亿千瓦时、占全国16%,居全国第1位;
山西智能化煤矿达268座,排全国前列,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3%,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超过165亿立方米,增长12.7%……地方两会释放出的一组组数据,印证过去一年各地能源保供的“成绩单”。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202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0.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左右;2025年全国统调最高用电负荷15.5亿千瓦左右。用电高峰期部分地区电力供需形势将呈紧平衡状态。
面对新形势、新增长,能源富集省区纷纷扛起“大梁”——
新疆提出,以油气生产加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电力系统、绿色矿业及加工、先进制造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牵引,推动新型工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
山东明确,突出抓好清洁能源体系建设,开工招远一期、石岛湾核电2号机组,争取获批海阳三期、莱阳一期等核电项目,开工半岛北等海上风电项目,力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增2000万千瓦。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这样部署:一方面加快推进沙戈荒大基地和蒙西至京津冀、库布其至上海、腾格里至
江西、乌兰布和至京津冀鲁外送通道建设,力争新增并网4000万千瓦、发电量超3000亿度;另一方面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大力推动消纳场景应用,确保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
“内蒙古不仅脚下有煤炭,头上更有‘风光’,截至2024年底,全区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1.35亿千瓦,是‘十四五’初期新能源总装机规模的2.7倍。如何破解新能源并网、消纳
难题是内蒙古亟需解决的关键
问题。加快外送通道建设,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是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增强电网稳定性的重要举措。”厦门大学中国能源
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记者表示,能源安全已上升至与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各地持续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推动能源转型升级,向“新”发力,是今年各地能源工作的一大亮点。
百舸争流发展新质生产力
纵观各地两会,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新一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出科技重大专项和补贴方式,以实打实的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和能源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山西提出,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加快风电光伏项目建设,推动氢能、氨能、甲醇全产业链发展,高效开发利用地热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以上;
甘肃聚焦氢能与新型储能等前沿方向,谋划一批示范工程,打造未来产业集聚区。积极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微电网、绿电园区等模式,推进绿电制氢产业化发展,建设风光氢氨醇一体化产业基地;
安徽明确加快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支持汽车“皖军”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生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
“各地政府在赋能能源产业过程中,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郭伯威告诉记者,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引擎,其核心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并通过技术革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改造,实现传统能源体系与新兴科研成果的深度融合。“各地能源发展的举措正是‘传统能源现代化,新兴科研产业化’双重驱动在地方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2024年,广东GDP突破14万亿元、经济总量连续36年排名全国第一。在此基础上,广东如何“向上突围”?答案也在稳步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关键点上。广东省省长王伟中介绍,广东将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培育更多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实施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创造更多可复制、叫得响的改革经验。
郭伯威指出,能源转型过程不仅依赖技术和数字化革命,更需要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政策激励和
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通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创新,最终实现传统能源与新兴科研成果在全产业链上的有机融合。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甘肃、
青海、
宁夏、新疆、湖北、山东、
河南、
吉林等14个省区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火电,成为主力电源。
“这充分显示了我国能源结构正以绿色低碳为主导方向转型。这一趋势不仅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降低
碳排放,还为传统能源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为新兴科研成果产业化创造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政策支持空间。”郭伯威指出,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体现在产业技术层面的革新升级上,更延伸至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公共治理等多个方面,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5年,不少地方将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就煤电机组节能降碳行动、
碳足迹管理、零碳园区建设等作出具体部署。
海南提出,打好能耗双控收官战,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建立海南自贸港特色产品碳足迹管理机制;新疆提出,纵深推进美丽新疆建设。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沙产业,稳步推进煤田火区治理,切实保护煤炭资源安全和周边城镇生态安全;
四川提出,健全区域碳排放预算管理和目标考核、行业企业
碳管理、项目碳评价等机制,严把新上项目碳排放关,试点建设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立足‘双碳’目标,各地在满足用能用电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绿色发展,是能源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林伯强说。
郭伯威进一步指出,绿色发展还体现在城市建设、
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通过推广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绿色交通和低碳生活方式,各地正在构建全链条、全方位的绿色生态系统,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生活环境。这种全局性、综合性的绿色转型,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也为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能源体系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政策保障。“可以说,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和低碳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的重要抓手。”
承载新一年的期许,开启接续奋斗的征程。各地积极夯实能源保供基础、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神州大地处处上紧发条、开足马力,能源建设必将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