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我国林草产业再创新高。1月26日,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视频会议公布,2024年林草产业总产值10.17万亿元,同比增长9.6%,茶油产量达100万吨,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
林草产业是绿色富民产业。我国持续推进林草产业规范健康发展,一手抓国土绿化和资源严格保护,做美绿水青山;一手抓产业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做大金山银山。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稳定林地长期承包关系、推进林权流转等10项措施,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 加快推动森林食物生产扩面增量提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积极培育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推动木材加工、花卉苗木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提升林草
碳汇能力,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扩大优质产品有效供给。编印木材行业、竹产业、林下经济等重点领域发展指南,编制发布《生态产品目录(2024年)》,有力支撑绿色富民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林草产业已形成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4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成为全球主要林产品的最大贸易、生产和消费大国。下一步,林草部门将推动完善林权流转、林木采伐、林业金融等方面的
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支持木竹产业、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更高水平推进生态美、百姓富。
茶油产量达100万吨
2024年是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的第二年。政策、资金、技术等一系列要素持续注入,助推油茶产业提质增效,产业发展势头向好。2024年,全国油茶新增种植、低产林改造面积700多万亩,茶油产量达100万吨。
实事求是稳步推进。印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油茶生产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各地进一步加强油茶生产管理,确定生产任务。加强油茶种苗质量监管,全面部署油茶生产落地上图精细管理。
打造油茶产业发展示范样板和高地。用好中央财政油茶奖补政策,支持200个油茶重点县油茶林营造。通过竞争性评审,重点支持
浙江省丽水市、
江西省赣州市、
河南省信阳市等8个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市。鼓励各地用足用好“双重”工程资金、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等,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油茶产业发展。
创新金融服务政策。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引导储备林项目布局油茶园区、基地建设,
安徽、江西、湖北等省拓展森林保险、特色农业保险业务覆盖油茶,
湖南、
贵州等省试点开展茶油收储,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流向油茶产业。
目前,我国以油茶、油橄榄、核桃等为主的木本油料林面积1.8亿亩,油料年产量968万吨。
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
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提出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稳妥开发森林食物资源。
森林是天然的大“粮库”,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是森林食物生产的主力军。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7亿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超2亿吨,人均140公斤,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
在大食物观的引导下,各地林草部门加快推动森林食物生产扩面增量提质,积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将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予以支持,将林果业、中药材种植与养殖、森林康养等产业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类。组织编制核桃和油橄榄产业发展指南,指导各地依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森林食物。
目前,全国已建成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649个、林特类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7个。全国2800多个县中有2400多个县种植经济林,经济林年产值超过2万亿元;林下经济全国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年产值约1万亿元,带动数千万山区林区农民增收致富。
木材产量1.37亿立方米
2024年,全国木材产量1.37亿立方米,较2023年增长8%;木材加工产业年产值超过3万亿元,木竹产品种类上万种,定制家居产业总值突破3000亿元。
规范木材行业管理。积极贯彻落实《森林法》有关规定,编制完成《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原料和产品出入库台账建设指南》,为木材加工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搭平台、强服务。支持世界林木业大会、中国
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博览会、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在2024年世界林木业大会开幕式上,共有35个重点林业产业项目集中签约,签约金额约200亿元。同期举办的2024年世界林产品及木制品展参展商超过1100家,展出各类展品3万多件,国外参展企业数量、展览面积占比均超过20%,吸引观众12万多人次。
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
2024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到27.61亿人次,同比增长9.11%。
林草部门以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为主线,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作,推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线路,推进森林步道建设,推动生态旅游产品提质升级,不断提升生态旅游的富民增收效果。
2024年国庆节前,国家林草局、文旅部联合推出首批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串联起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森林草原、河流湖泊、高山冰川、温泉湿地等自然景观,涉及生态旅游地130余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户外游憩需求。线路发布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有力促进了地方生态旅游发展。
森林步道建设健康有序推进。积极争取将森林步道纳入促进旅游业、户外运动等发展的政策协同推进;推动将国家森林步道建设相关标准纳入林草工程建设领域标准体系。浙江推进古道保护利用,修复古道总长度2000公里,沿着古道走进森林、走进大山的游客增加了20多倍。
福建实施“百园千道”生态产品共享工程,完成森林步道建设1480公里,以森林步道串联,加强了各类自然保护地和古村落、古驿道等的联系。
随着生态旅游新产品不断开发,自然教育、森林康养、森林徒步等新业态在各地兴起,出现了导赏员、森林康养师、自然教育师等一批新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