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与来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正式会谈,其后,中美双方发布了令人惊讶,更令人振奋的应对气候变化与清洁能源合作联合声明。中方计划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
碳排放将达到峰值。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增加到20%。当然,目前这项单方面的国家计划,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国际气候承诺。但鉴于其严肃性,不妨认为这是走向正式气候承诺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人们提出两个
问题:目标能否实现?承诺是否制约经济增长?
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意味着经济增速必须随之下降
人们关注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是因为这一目标比多数研究结果更加积极,达峰时间提前了5至10年。而应对气候变化是否影响经济增长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十多年前,正是由于担忧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小布什总统一上任就宣布了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尽管经济学家反复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不会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和商界的担忧始终难以消除。究其原因,在于碳排放、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这里的碳排放是指一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工业化时代,化石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化石能燃烧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的碳排放量与其经济产出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因此,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通常也是人均碳排放最高的国家。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中国人均能耗为0.63吨标煤,折合碳排放1.47吨。到了2012年,人均能耗上升为2.52吨标准煤,折合二氧化碳排放5.52吨。32年间翻了两番以上,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42%和4.22%。与此同时,国内生产总值提高了近20倍,年均增长约10%。显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与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密不可分的。由此看来,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碳排放不再增加,甚至有所下降,意味着经济增速必须随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