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绿色金融也在步步落子。
2024年10月,多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绿色金融意见》)。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5年1月,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
金融是支持我国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日前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中国要实现
碳中和的目标,从2024年到2060年,需要资金超268万亿元。
专家表示,在我国绿色转型发展的进程中,绿色金融大有可为,但是确保资金畅通注入绿色发展,还有一系列
难题待解:绿色金融需要构建一个大系统,解决其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路径的各种关键点,还需要分步推进,凝聚全社会的合力,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金融进展加快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势头良好,在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推进会。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朱鹤新,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并讲话。
朱鹤新指出,近年来金融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完善绿色金融
政策框架,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形成较为完备的绿色金融体系,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赵英民指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势头良好,在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意见》,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提出19项重点举措,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绿色金融意见》是我国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具体行动指南,也是我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标志性举措。
1月8日召开的推进会对《绿色金融意见》作了政策解读。
“联合推会的召开,意味着相关部门进一步发力绿色金融,”上海
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基金学术主任邱慈观教授向中国工业报表示,金融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杠杆,发展绿色金融是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57.7万亿元,同比增长7.6%,比年初增加15.5万亿元。2024年9 月末,绿色贷款余额35.8万亿元,同比增长 25.1%。2023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 242.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1%,比年初增加 22.2 万亿元;我国绿色信贷余额约 30.1 万亿元,同比增长36.5%。
“信贷体系在支持我国绿色转型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任玉洁告诉中国工业报,一方面,绿色贷款同比增长是较快的;另一方面,2024年9 月末,绿色贷款余额在整体贷款余额中占比达14%,从最近三年来看,绿色贷款余额占比从10%到12%,再到14%,比例在不断增长。
任玉洁进一步表示,绿色信贷增长的趋势是比较确定的,其核心逻辑是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动能在增强,随着绿色经济的占比持续增加,绿色金融的占比也会持续增加。
“此外,绿色金融也持续发挥着
市场定价、风险管理的作用,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正在显现,”任玉洁表示,比如有更多金融机构将ESG纳入授信考量,引导企业关注可持续发展能力;或者在
碳市场中,信贷、债券、保险等领域均有聚焦碳的金融产品创新。
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侯旭昇律师告诉中国工业报,他们在从事绿色资产的交易并购,目前已经推进两三个项目,体量并不是很大。
发展空间有多大?
在当前的
碳排放量下,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无疑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等,尤其经济增长是刚性的,能源需求也是刚性的,而越到后期,
减排的压力和难度会越来越大,这将对经济、资金、技术形成巨大的考验。
任玉洁表示,当然,不论是从碳市场来看,还是从
碳配额质押等绿色金融产品来看,还没有形成非常普遍的做法,同时结合我国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的建立情况来看,绿色金融市场并没有完全成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长期来看,还是有比较大的空间。
未来,绿色金融的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
邱慈观表示,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追求的都是快速发展、高速发展,都是将资源转化为经济成果,尤其到了工业时代,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成为严峻的现实。近年来,中国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发展,这一发展思路可谓几千年之未有,意味着整个经济社会将发生极其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一转变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甚至是超出想象的。
2024年12月31日,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相关决定要求,我国如期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四次两年更新报告》。
上述两份报告在11月8日生态环境部常务会议上通过,经由国务院授权后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正式提交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两份报告内容包括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国家自主贡献进展,减缓政策行动及其减排效果,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需求及获得的支持等信息,全面反映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行动及其进展和成效。
上述两份报告指出,在不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的情况下,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143.1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增长4%,主要是由于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升导致。其中,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为110.0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增长了4.2%,占比近76.9%;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温室气体排放为21.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增长4.4%,占比约14.95%。
报告称,未来一段时期能源需求还将刚性增长,碳排放还将在一段时期内有所增加。但我国将通过一系列政策行动措施,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邱慈观表示,在当前的碳排放量下,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那无疑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等,尤其经济增长是刚性的,能源需求也是刚性的,而越到后期,减排的压力和难度会越来越大,这将对经济、资金、技术形成巨大的考验。
本次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指出,综合考虑减缓和适应行动,中国从报告年份(2024年)到2030年的总资金需求规模约为25.2万亿元,年均约3.6万亿元;从2031—2060年的总资金需求规模约为243万亿元,年均约8.1万亿元。依此计算,到2060年,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资金268.2万亿元。
这一数字有多大?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2024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30万亿元,达到1349084亿元,仅仅从数字层面比较看,这一资金需求量268.2万亿元是2024年我国GDP的两倍。
邱慈观认为,268万亿多元的资金需求必然需要大力借助金融渠道,尤其是2031年后的年均资金需求量是2030年前的两倍多,资金缺口更大,绿色金融大有可为,是重中之重。
任玉洁表示,可能到了2060年,绿色金融的概念或将淡化,因为经济体本身就是绿色的,而金融必然全面服务于绿色的经济体,绿色已经成为金融的本体。
资金注入绿色发展是系统工程
从根本上看,政策的出发点实质上解决的是资金注入绿色发展的大系统
问题。通过对绿色发展的梳理,绿色金融需要构建三层次组成的一个大系统。
朱鹤新指出,当前我国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任玉洁表示,从绿色金融现在的表现和未来的作用看,绿色金融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绿色金融的投放集中度较高,冷热不均。比如清洁能源投入较大,生态治理的投入较少,对绿色发展的综合服务能力仍待提升。二是冷热不均的投资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比如清洁能源板块集中投入,可能会带来投资过热、金融资源难以有效利用。三是绿色金融的盈利性不强,如何发现、利用好绿色金融的价值,是金融机构在自身改革中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
侯旭昇表示,当前,绿色属性判断是一个难题,包括绿色属性水平评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对绿色评级的标准并不统一,所以很难对绿色属性进行一个界定。另外,相关绿色数据的获取及积累,也存在较大问题。
“眼下,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就是金融渠道的资金该如何流入绿色发展,这也是绿色金融的核心问题,”邱慈观表示,并不是说有了资金,有了需求,资金就可以轻易融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朱鹤新指出,金融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要持续健全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支持目录和统计制度,明确绿色金融的重点方向。加快完善环境权益登记、担保、评估等配套政策,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制度保障。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绿色重点行业的分析研究,积极探索创新、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主动对接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项目清单,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融智服务。
赵英民指出,生态环境部门要主动与金融部门一道,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一是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效衔接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等,统筹谋划绿色金融支持美丽中国建设项目。二是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做好全国碳市场扩围相关工作,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探索区域性环保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模式。三是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制度,加快制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健全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四是加强部门协同力度,健全项目推介机制,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强化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努力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邱慈观表示,从根本上看,政策的出发点实质上解决的是资金注入绿色发展的大系统问题。通过对绿色发展的梳理,绿色金融需要构建三层次组成的一个大系统。
最顶层即第一个层次是绿色发展的框架和绿色金融的目标。再往下是第二个层次,包括经济活动分类系统、标准体系建构、制度
法规建立等方面,是资金流入绿色发展的基础建设。但是,由于经济活动十分复杂,做好第二层次分类体系的工作是非常有挑战性的。第三层次有三个环节,包括资源引导、激励约束机制、金融工具与交易,具体内容十分丰富。
“看起来像盖一栋楼一样,”邱慈观表示,大系统的建立是非常难的,需要形成合力,多个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助力;需要大胆探索,甚至还有一些未知领域需要突破。
任玉洁表示,绿色金融需要分步推进。2024年3月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作了部署,包括完善以环境效益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做好信息披露;做好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这种创新不应是一个形式上的创新,而应是实质的创新,即通过多元化的产品产生实质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而且具有广泛的可复制性;以及构建更广泛的支撑机制,包括构建更开放、更包容,又容错还能防风险的机制,推动市场的活跃度。
侯旭昇建议,各方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扶持力度,在相关的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另外,绿色发展有较高的门槛,对相应技术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也十分重要,是下一步的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