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9次缔约方大会的召开再一次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以二氧化碳(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之上。在出席华沙气候大会之前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中国在没有得到国际任何资金、技术转让支持的情况下,一直积极采取实际行动践行
减排计划。“十一五”期间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了15亿吨二氧化碳,“十二五”前两年又减排了3至4亿吨二氧化碳。
温室气体减排在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不断催生新的
市场和需求。在数万亿减排市场“诱惑”下,一些新的产业和平台也由此逐步发展起来。
对于很多人来说,
碳交易其实是个很高深的词语。二氧化碳一直以来是一种天然的免费资源,碳交易是把这种免费资源变成付费资源,并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整个系统的设定是基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控制和对排放者强制减排的约束。因此碳交易本身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它靠
政策法律的强制才能建立和壮大。
通过政策的规定,政府希望传递给企业一个信号:排放二氧化碳是有成本的。这样企业就会想方设法地降低成本,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引入碳交易机制,其实是希望通过一种市场机制为企业寻求更灵活、更低成本的减排方式。
在这个体系下,一些公司为了将得到的配额出售获利,可以采用更清洁的技术进行生产;另一些公司为了节省购买配额的资本,也会选择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这样循环的结果就是,碳排放量得到控制,资本也得以活跃,碳交易逐渐成为一个“新兴市场”。同时一些先进企业,如果前期实施了大量的技术改造,到一定阶段,就可以进行最优化选择:是继续投资技术改造,还是从市场购买碳
排放权?从新开辟的选择空间中,企业就可实现减排成本的最佳组合。
通过发展这套系统,其实是把经济手段引入到环保中。通过把环境要素换算成钱,用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杠杆,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相关群体的积极性,促进大家去改进技术,淘汰落后过剩产能,降低减排成本,增强竞争力,最终实现可持续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