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绵城市到“光伏皮肤”,从绿色工厂到碳账户金融,西咸新区将绿色融入城市基因,用科技与制度的叠加效应持续书写着绿色发展的西咸故事,一系列“绿色成绩”持续刷新。
绿色基建打造低碳宜居新城
走进西咸新区,绿色无处不在。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沣西新城的“四级雨水收集利用体系”让“大雨不内涝,小雨不湿鞋”成为现实。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工程部部长张哲介绍:“我们在道路两侧布设生态草沟,85%的路面雨水可被收集并过滤利用,即使暴雨也能通过调蓄塘缓解积水
问题。”
在绿色建筑领域,西咸新区同样走在前列。秦汉新城的凝远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采用预制构件“搭积木”式施工,不仅减少了建筑废弃物,还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际华冰雪·西安冰雪中心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近零能耗体育建筑,通过屋面太阳能光电一体化系统,建筑综合
节能率高达99.86%;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源居楼,建筑外墙的“光伏皮肤”年发电约40万度;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项目建设了全国最大的冰蓄冷机场能源中心、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推动建设“绿色机场”典范……
如今,绿色发展已成为西咸新区的城市基因。截至目前,新区在省内外累计推广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供热技术2800多万平方米,推广海绵城市建设2300万平方米,推广装配式建筑超2000万平方米,建成了省内规模最大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已建在建的近零能耗建筑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项目数量和建筑面积均位列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西咸新区通过建设公园、绿地等方式进一步夯实生态底板:目前,新区城乡绿化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蓄水量1480万立方米、水域面积7500余亩的斗门水库北池,成为了西安、咸阳两地重要的气候调节地和规模最大的城市绿肺。
绿色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目光转向秦创原(泾河)智造创新产业园的盛世盈创生产车间,一辆辆蓝黑相间的“小氢出行”氢能助力车经过组装测试,顺利“下线”。
盛世盈创是一家集技术与产品集成创新、材料与设备零部件制造、技术推广与服务为一体的氢燃料电池综合服务商,企业研发人员介绍:“‘小氢出行’采用氢燃料电池技术,利用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产生电能,10秒即可更换氢瓶,最高时速25km/h,续航超80公里,具有长续航、轻量化、高安全等优势。”除了氢能助力车、摩托车、观光车,盛世盈创还与创维汽车联合研发了氢燃料
公交车。
紧盯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西咸新区,一直在大力发展培育含新量、含绿量高的绿色能源产业,充分利用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两链融合科创区、双碳光伏产业园等特色产业聚集区的集成效应,吸引隆基绿能、汇川技术、日立能源等优质企业项目纷纷落户,初步形成了涵盖氢能、储能、电池等领域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此外,新区还多措并举提升绿色智能制造水平,累计创建太合智能钻探、同力重工、惠宁纸业等绿色工厂14家;持续放大秦创原总窗口的科技聚合效应,健全绿色低碳科技转化机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878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50.3亿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9个。质子汽车成功发布基于氢能的全系列新能源商用车,隆基绿能BC电池和钙钛矿两项技术光电转化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
制度创新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今年春节前夕,西咸新区联合秦农银行西咸支行发放的首笔“碳
减排挂钩”贷款顺利发放至泾河新城某企业账户中。“
碳减排挂钩”贷款作为一种创新的绿色金融产品,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的低碳减排表现挂钩,以此鼓励企业积极采取
节能减排措施,降低
碳排放,实现绿色转型。新区生态环境局生态建设部部长刘媛介绍,此次发放的这笔贷款,企业完成约定目标即可享受70个基点的利率优惠。
西咸新区持续推动碳达峰试点和气候投融资试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等多试点联动。支持辖区企业联合西安交大设立绿色能源建筑工程研究中心,合作编制“
陕西省智慧绿色能源建筑”地方标准。创新构建多维度气候投融资统计体系,完成 218家规上工业企业碳核算,建企业碳账户。科学制定项目入库标准,65家企业、88个项目入库,预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9.2万吨。搭建政企平台,助力39个项目获116亿元融资。
去年7月,西北首家绿电绿证服务站建成运营,更在用能企业、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政府部门、
电力交易机构之间架起了桥梁,为拓展绿色电力消费渠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西咸新区将继续以碳达峰试点为牵引,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板区,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多西咸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