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碳市场第十一个履约周期圆满收官 碳排放配额成交金额创开市以来新高

2025-2-21 09:10 来源: 中国环境报

  近日,上海市发布碳市场第十一个履约周期报告,报告显示,2023履约周期(2023年12月1日—2024年9月30日),上海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价格稳步攀升,配额成交量680.43万吨,较上一周期增长39.8%,成交金额5.17亿元,较上一周期增长52.3%,创开市以来新高。

  碳交易体系运行稳定,连续11年100%履约

  上海市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以下简称纳管企业)共378家,涉及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航空运输、水运、机场港口、普通货物道路运输)、数据中心企业和各类建筑(办公、饭店、商场等)四大类13小类。

  具体包括:年能耗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两万吨以上的工业企业295家、航空运输企业6家;年能耗量5万吨标准煤以上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0万吨以上的水运企业16家;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两万吨以上的单体数据中心23家;年能耗量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万吨以上的各类建筑12家、运输站点企业9家和普通货物道路运输企业17家。

  按照碳排放配额总量控制、促进用能效率提升和能源结构优化、平稳衔接全国碳交易市场、纳管企业碳排放控制严于全市总体要求的原则,上海市2023履约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确定为1.05亿吨(含直接发放配额和储备配额)。富余企业和缺口企业分别占55%和45%,处于相对均衡的水平。

  截至2024年9月30日,上海试点碳市场纳管企业已全部完成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创造连续11年100%履约的纪录。2023履约周期内,有7家纳管企业通过抵销机制进行了履约清缴,包括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以下简称ccer)1186吨和上海市碳普惠减排量(以下简称SHCERCIR 1)9115吨,共计1.03万吨,较上一履约周期减少38.5%。

  图为378家纳管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

  现货市场总成交量和总成交金额同比均有增长

  在碳市场交易情况方面,上海碳市场2023履约周期共运行202个交易日,其中173个交易日有成交。现货市场总成交量1783.31万吨,总成交金额9.01亿元,同比均有增长。其中,配额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38.2%,配额成交金额占总成交金额的57.4% 。现货日均成交量8.83万吨,日均成交金额445.84万元。

  2023履约周期,上海碳排放配额(以下简称SHEA)成交金额创上海碳市场开市以来新高。 SHEA二级市场和有偿竞价发放总成交量680.43万吨,较上一履约周期增长39.8% ;总成交金额5.17亿元,较上一履约周期增长52.3% 。其中,二级市场成交量456.44万吨,占比67.1% ;有偿竞价发放成交223.98万吨,占比32.9% 。二级市场挂牌交易成交321万吨,协议转让成交135.44万吨。

  2024年9月13日,上海碳市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产品SHCERCIR 1正式上线运行。首日交易成交量4580吨,成交金额29.64万元,12家分布式光伏项目业主、9家纳管企业参与了首日交易。截至2024年9月30日,SHCERCIR 1总成交量0.97万吨,总成交金额65.87万元。

  在CCER交易方面,上海碳市场CCER总成交量1101.92万吨,较上一履约周期增长82.1%,总成交金额3.83亿元,较上一履约周期增长78.5%。截至2024年9月30日,上海碳市场CCER成交量占各试点CCER累计成交总量的39.8%,继续保持各试点市场第一。

  从市场主体情况看,2023履约周期,上海碳市场新增开户166家。其中,上海纳管企业新增24家、机构投资者新增122家、全国重点排放单位新增20家。

  参与交易的市场主体共253家,较上一履约周期增加23.4%。其中,机构投资者151家,成交量占比为77.3%;上海纳管企业89家,成交量占比为16.0% ;全国重点排放单位13家,成交量占比6.7%。

  此外,上海碳市场还组织了3次配额有偿竞价发放,总成交量223.98万吨,总成交金额1.72亿元。

 
  图为上海市累计开户数增长情况。

  图为2013—2023履约年度现货成交情况。


  
图为2013—2023履约年度SHEA成交情况。

  减排成效明显,制度创新降低企业履约成本

  2023履约周期内,尽管全市参与履约的纳管企业排放总量在增长,但仍可明显观察到企业的减排成效。除航空运输企业外,参与2023履约周期的其他行业企业排放量合计同比下降2.4% 。其中,工业行业排放量同比下降0.7% ,电力热力、纺织造纸化工有色行业均实现不同程度减排;数据中心排放量同比下降7.8%;交通运输业中,水运行业排放量同比下降7.5%。航空运输企业由于2023年运输周转量同比增长0.6倍—1.5倍,虽然排放量合计同比翻番,但碳强度同比下降8.6%。

  上海市围绕制度创新,多措并举有效降低企业履约成本,充分调动全社会碳减排积极性。

  创新交易产品,碳普惠减排量在配额市场实现闭环消纳。 2024年9月13日,上海碳市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产品SHCERCIR 1正式上线交易,标志着上海碳普惠体系与上海碳市场实现互联互通。上海碳普惠依托“一网通办”数字化平台,开发了方法学申报、减排项目和减排场景申请、减排量签发等全流程电子化功能,为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减碳行动提供了直通道。

  提前发放预配额,引导强化碳资产管理意识。纳管企业在完成2023年度配额履约清缴后,上海市对其按2023年度审定排放量的80%发放2024年度预分配配额,可用于市场交易。截至2024年9月30日,上海市已向153家纳管企业提前发放2024年度预配额,共计2876万吨。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配额交易量同比增长108%,交易额同比增长133%。

  创新配额分配激励机制,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大气领域率先实施提高直接发放配额比例的优惠措施,对2023年度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为A级或B级,且2023年度碳排放量或各类产品碳排放强度低于2021年度的,直接发放配额比例提高0.5或0.3个百分点。上海市共有5家纳管企业享受了此项政策优惠,涉及直接发放配额18.65万吨,直接降低了相关企业的履约成本。

  探索“电—碳”协同,绿电消费增长3.6倍。2023年6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调整本市碳交易企业外购电力中绿色电力碳排放核算方法的通知》发布,明确通过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绿色电力交易平台以省间交易方式购买并实际执行、结算的电量,其排放因子调整为零。参与2023履约周期的25家纳管企业购买了绿电,较上一履约年度增长1.3倍,涉及绿电量增长3.6倍。

  未来,上海市将聚焦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持续健全碳市场相关政策配套制度,从修订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有序推动碳市场扩围、优化配额分配方案、推进碳金融创新、完善价格发现功能、积极发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等方面入手,推动上海碳市场深化改革创新。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