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两支科研团队在锂电池修复、绿色氢气生产等绿色能源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引发广泛关注。
锂电池修复技术:“报废” 电池重获新生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高悦团队在锂电池修复领域实现重大原创突破。锂电池在电子设备、电动车和储能电站广泛应用,却因使用中锂离子消耗,性能衰减面临报废。彭慧胜、高悦团队提出 “打一针” 修复技术,借助AI从300余万个虚拟分子中筛选出锂离子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注入废旧电池恢复其性能。原本循环寿命500次—2000次的锂电池,修复后提升至12000次—60000 次,充放电12000次后衰减率仅 4% 。
该技术核心是 “锂药物”只输送锂离子,不改变电池原有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无损修复,且 “锂药物” 易合成、成本低,利于大规模制备和商业化应用。研究团队负责人高悦表示,该技术延长锂电池寿命,打破制作必须含锂的传统规则,未来有望用更环保材料制作电池。目前团队已与国际顶尖电池企业合作,加速技术转化。
“熟化诱导嵌入方法” 助力绿氢产业化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张波、徐一飞、段赛、徐昕合作团队在绿氢生产领域也取得重要进展。
质子交换膜水电解(PEMWE)技术是生产绿氢的前沿技术,但铱及其氧化物(IrOx)成本高、稀缺性强,制约其大规模应用。
该团队采用“熟化诱导嵌入方法”,将IrOx纳米颗粒嵌入氧化铈载体,合成稳定高效的负载型催化剂。张波比喻,负载型催化剂就像麻球,传统结构表面的 “芝麻”(氧化铱)易被气泡冲刷脱落,新设计让 “芝麻” 一半嵌入麻球,提高了稳定性。经6000小时PEMWE工况测试,该催化剂能有效防止铱颗粒溶解、脱落和团聚,采用此催化剂的PEMWE设备寿命可达15年以上,为绿氢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国际能源署预测,2050 年全球氢气需求达亿吨以上。复旦大学团队成果为实现目标提供了新技术路径。团队还计划通过山海氢(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推动技术产业化,助力我国绿色氢能技术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和
碳中和目标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