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2次全会于2月24日至28日在
浙江省杭州市召开。IPCC全会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领域的高级别会议,对于推动全球气候行动、加强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气象报推出系列报道,展示中国在IPCC气候变化评估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特别是全民早期预警的中国经验、中国实践与责任担当。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作为国际评估气候变化的重要科学平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愈加受到广泛关注。一个认识逐渐清晰:IPCC报告呈现的并非一个个冷漠的数据,而是逐渐承担起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的重任,促进全球共同行动。
在各方奋进的身影中,自推动IPCC创建以来,中国气象局始终是积极的倡议者、贡献者和实践者,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齐聚一堂,为了人类的未来
科学家们认识到,是时候将气候变化的拼图拼接到一起,共同探讨人类与地球的未来了。
1988年,在一群极富远见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推动下,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创建了IPCC,成为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此前一年,时任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当选为WMO主席。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联合国专门机构担任主席。他积极推动IPCC的成立,也助推国际科学评估进程的开启。
1994年11月,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前排中)和丁一汇(前排左一)参加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IPCC第十次全会。
自此,IPCC开始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人类认识和评估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现在,IPCC已经广受认可,195个国家是其会员。IPCC已经完成了6个周期的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先后发布了43份评估报告,目前正处在第七个评估周期。这些报告成为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权威参考资料,为各国政府制定气候
政策、国际社会开展气候合作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汇集智慧,传递前沿的声音
要了解百年乃至千年来气候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汇集了全球最新的气候变化科研成果的IPCC评估报告,可以告诉人们更多来自地球的重要信息。
一条来自中国
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的曲线,清晰显示了30多年来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持续加速增长——这就是著名的“瓦里关曲线”。
WMO全球大气观测计划(GAW)建立了32个大气本底监测站,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站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设在亚欧大陆腹地的大气本底监测站。为了确保真实地记录全球大气本身的情况,该站值班人员坚守在荒无人烟处,连生火做饭都不行。获取的珍贵数据为IPCC等多项科学评估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数据以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历次IPCC评估报告编写、机制改革等活动,参与人员涵盖气候科学、环境政策、经济等多个领域,包括科研人员、政策专家和政府代表。
每一份IPCC报告的编写,都需经历严格的多阶段流程,以确保其科学严谨性与政策中立性。
多年来,中国气象工作者参加了IPCC历次全会和主席团会议,阐述中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基本立场。中国数百位科学家参与了IPCC评估报告、特别报告、
方法学报告的编写和评审,为科学、全面和客观评估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家连续五次当选IPCC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被采纳,已成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良好范例。
探索新途,书写人与自然新关系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将被如何重新书写?全球诸多行动者踏上新的路途,寻找新的路径。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2020年,中国鲜明提出“双碳”目标,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科学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需要更好的科技支撑。中国气象局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科技支撑部门,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科学和应对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提高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监测能力,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等机理研究、全球和区域气候系统模式开发、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等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形成大量科技创新成果,助力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同时,中国气象局持续发挥IPCC国内牵头部门组织作用,推进加强部门内外联动,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工作,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以新闻发布会、宣讲活动、教育培训等形式,宣传和解读IPCC最新进展,让公众和业内人士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科学进展,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中。
大气无国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在全球气象治理中,从WMO改革到地球系统观测、无缝隙预报、早期预警系统建设等,我们以特有的方式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随着IPCC科学评估进程的推进,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将发挥日益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也将以科技创新和有力行动践行诺言,继续奔走在气候变化研究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