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蔡树群团队与研究员王春在团队合作,突破观测数据瓶颈,首次揭示了全球变暖将显著加速内潮传播速度,并发现层结的强化效应与上层环流的加速趋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
内潮作为深海到浅海能量传递的重要机制,能够跨越数千公里并最终在大陆边缘和沿海区域释放能量。内潮的破碎和随之产生的湍流混合推动了水体的垂直输运,对全球海洋翻转环流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区域尺度,时间跨度较短,未能揭示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变化规律。
有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加剧,上层海洋环流显著加速,这一现象可能对海洋内波动力过程产生影响。基于这一背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团队提出了一个关键猜想,即全球变暖是否会引发内潮的类似响应。
由于内潮的观测数据有限,为解决这一科学
问题,研究团队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式数据,结合全球高分辨率内潮经验模型(HRET),评估了1901年—2100年间全球第一模态内潮传播速度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全球平均内潮传播速度在此期间增加了约10%(约20厘米/秒),并在西北太平洋、北太平洋中部、南太平洋等内潮活跃海域呈现出显著的加速趋势。
与此同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内潮加速趋势由历史阶段(1901年—2014年)的每10年增加0.4厘米/秒,增长至未来情景(2015年—2100年)的每10年增加2.0厘米/秒。通过对比全球内潮传播速度与各海洋要素间的相关性,研究人员证实了内潮加速趋势主要归因于全球变暖引发的上层海洋层结增强,而上层环流的加速趋势对其影响次之。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全球内潮传播速度的长期加速趋势,厘清了全球变暖对海洋内波动力过程的深远影响,为评估气候变化、内波湍流混合对海洋环流的影响等提供了新视角。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q4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