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口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决策部署,将气候适应型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建设中。2017年2月,海口被确定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2024年5月,海口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主要任务充分利用热带海洋气候、绿色生态资源以及自贸港
政策等优势,探索南方热带滨海型岛屿城市在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中的实践经验。
试点以来取得一系列成绩。海口市《以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入选2024
北京接诉即办改革
论坛我省唯一案例;气候韧性社区北港岛和荣山寮实践探索备受国际、国内关注;通过打造适应气候变化的南方热带滨海城市实践,助力海口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海口方案”。
一、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做好气候适应型城市顶层设计。一是建立健全由市政府统筹、市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出台《海口市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等12项重点工作任务,打造4类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目前,我市全方位推进12项重点工作任务,同时在重点领域、园区试点、热带高效农业、社区气候风险评价示范打造上也有阶段性进展。三是优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空间布局。《海口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规划中明确了我市自然灾害风险、生态空间格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救灾设施等空间布局。
(二)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一是提升防洪(潮)排涝保障水平,2024年投资约2.9亿元,完成长滨路等7个积水点改造项目,解决8个易涝积水点
问题。二是持续加强供电、供水、排水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实现极端天气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运行。三是加强
海南能源交易大厦等重大工程
节能低碳和气候适应型建设。
(三)推进清凉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结合海口热带滨海城市气候特点,借鉴新加坡等地清凉城市建设经验,打造清新凉爽、和谐宜居的“清凉城市”。2024年,海口市“口袋公园”数量累计达到174个。
(四)分领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一是强化工业绿色转型,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24家,海口高新区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试点。二是推进农业减污降碳,我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87.85%。三是推动绿色
交通,2024年推广新能源汽车8.2万辆、同比增长22%,
市场渗透率达57%,保有量占全市汽车保有量的20%。公共领域全市1942辆
公交车清洁能源占比达88.9%。四是在全国率先推行全面禁塑,重点行业场所生物降解塑料替代品占有率84.8%,云龙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产业集聚地有13家企业投产,年产能约8.8万吨。五是推行绿色建筑。2024年,海口绿色建筑总面积约702.23万平方米,占民用建筑总面积比例约为90.4%。
(五)推动气候适应型特色产业。建立健全气候适应型地理标志产品发展机制,以“椰城香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标志,形成海口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链。依托海口滨海岸线优势,将万绿园、世纪公园等城市地标串珠成线,建成云洞图书馆和天空之山两个高品质滨海驿站,推动帆船帆板、沙滩排球等亲水运动和滨海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六)科学应对“摩羯”台风。2024年有效应对最强秋台风“摩羯”正面袭击,有序启动“六停”措施,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3.8万人,全市无一小区被淹、无一在建工地发生重大险情,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灾后第一时间制定恢复方案,组建交通、供电、供水等共11个专项小组,抓紧修复受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民生设施,10级风圈离开29小时主城区500条道路全面抢通,7天商超市场全部恢复,海口适应气候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下一步工作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加快推进深化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创新工作思路、加强风险评估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城市韧性可持续发展,健全政府、企业、社区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的适应气候变化管理体系,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