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如何答好“绿色金融”答卷

2025-3-5 13:42 来源: 金融时报 |作者: 李丹琳

  日前,《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发布。作为首个系统布局绿色金融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实施方案》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源体系低碳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碳市场建设四个重点领域明确金融支持工作任务,要求保险业加强绿色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发和复制推广,增强绿色保险风险定价、精细化管理、防灾防损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优化风险减量服务和管理机制,更好地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风险保障。

  “保险业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中既是风险管理者,也是资源配置者和创新推动者。”业内专家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施方案》填补了绿色金融系统性政策空白,首次明确了保险业在能源转型、碳市场等领域的细化任务,有利于指导和推动保险业加快发展绿色保险业务,更好地服务绿色经济发展。

  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将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实施方案》的发布正是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金融监管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时如是说。

  “保险业在推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既是风险管理者,也是资源配置者和创新推动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到,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风险保障与分散作用。绿色项目推进过程中会面临环境、气候和技术等不确定性风险,保险业通过开发环境责任保险、碳汇价格保险、新能源设备保险等产品,为绿色产业提供风险对冲工具。二是资金支持与资本引导作用。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可通过投资绿色债券、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等方式,为低碳转型提供长期资本支持,并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相关领域。三是风险管理与减量作用。保险业可以通过“保险+风险减量服务”模式,对绿色项目进行全流程风险管理,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的损失程度,支持绿色项目的发展。

  “《实施方案》的发布既填补了绿色金融系统性政策空白,又提出了加快发展绿色保险业务,更好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李文中进一步对记者表示,《实施方案》的发布有其紧迫性。比如产业转型压力,我国传统高碳行业面临低碳改造需求,需要保险业为低碳改造过程中的风险提供保障;再比如国际竞争压力,当前,我国出口“新三样”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也面临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所带来的风险,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绿色保险来为其保驾护航。

  “此外,《实施方案》的发布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绿色金融规则制定方面的话语权。”李文中对记者说。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近年来,保险业推出了丰富的绿色保险产品,风险保障金额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寿绿色保险提供风险保障超18万亿元、绿色投资存量规模近5350亿元、绿色信贷余额近2200亿元;人保财险累计提供绿色风险保障超过175万亿元,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注入金融动能。

  李文中进一步表示,近年来,新能源车险的快速发展,绿色农产品种植保险、农产品品质保证保险、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等为农业生产绿色转型提供支持,多地试点森林碳汇保险、草原碳汇保险和海洋养殖碳汇保险,创新“保险+碳汇交易”模式,为生态保护提供综合金融支持,都彰显出保险业在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此次《实施方案》聚焦绿色低碳发展重点领域,进一步强调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服务质效,包括完善绿色保险体系,保险公司围绕服务绿色转型,有针对性地研发风险保障方案;支持保险公司优化巨灾保险、环境责任保险业务,开展碳汇价格保险、碳排放权交易保险业务;加强保险资金运用,通过投资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形式参与绿色项目投资。

  “发展绿色保险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从产品端来看,目前,部分领域的绿色保险产品还是空白,产品同质化、个性化不够,企业和消费者认识不足。在服务体系构建方面,缺乏跨学科专业人才,数据收集整合难、质量不高,与各方协同合作不够紧密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对记者表示,提升保险服务质效,应该针对新兴领域开发新产品,提高社会对绿色保险的认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何小伟进一步对记者表示,从现状来看,我国绿色保险定价不精准。一方面,相关业务历时很短,缺少数据积累;另一方面,部门协同机制缺失,非结构化数据(如生态修复效果)获取困难,导致风险评估精度不足。产品定价不精准,影响了相关主体投保积极性,也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抑制了保险公司发展相关业务的主动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实施方案》强调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有其必要性。”何小伟说。

  防控绿色金融风险

  《实施方案》有四项基本原则,其中之一是坚持监管引导、风险可控。

  对此,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一是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健全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对客户风险进行分类管理与动态评估。二是强化全流程风险管理,有效识别、监测、控制业务活动中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实现风险的全流程管理。三是有效应对气候风险,探索环境和气候相关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在积累数据的基础上,分步分行业开展情景分析、压力测试。四是维护良好市场秩序,聚焦客户分布集中的绿色行业产业开展常态化跟踪研究,优化行业投融资政策。

  为何要在推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着重强调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实施方案》着重强调防控绿色金融风险,可能基于多重考量。”李文中对记者谈道,比如,可再生能源、环保技术等通常具有长周期、高技术门槛和政策依赖性等特点。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且可能受技术迭代、政策调整或自然灾害影响,导致收益不确定性较高。金融机构需防范因项目失败或收益不足引发的信用风险。再比如,绿色金融涉及复杂的环境效益评估,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部分企业可能通过夸大或虚构环保效益获取融资,导致资金错配。若金融机构缺乏专业评估能力,可能误判项目风险,积累潜在坏账或声誉风险。

  何小伟也提到,绿色金融产品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波动较大,可能引发市场风险。绿色金融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存在业务经验不足、数据缺失等问题,导致有的机构绿色金融产品定价不合理、绿色金融业务风险防控不完善。

  “建议将环境等因素纳入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流程;探索相关方法,做好压力测试;密切跟踪行业,通过优化政策防范风险的发生与蔓延。”王国军对记者说。

  李文中还特别提到,下一步,应加强环保、气象、金融等部门的协同,加快绿色保险数据库建设,整合多源数据,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绿色保险产品定价中的应用。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