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气候变化科学前沿学术交流会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七次评估周期(AR7)评估报告大纲解读会在京召开。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主持,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罗伯特·沃塔德(Robert Vautard)和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巴特·范登赫克(Bart van den Hurk)就报告大纲结构与重点进行解读。
第一工作组报告大纲聚焦气候变化的物理科学基础,主要分为框架介绍、气候变化现状和趋势、气候变化预估和地球系统响应四部分,突出气候变化情景、区域气候和极端事件、地球系统关键阈值以及地球系统响应等关键内容。沃塔德指出,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天气事件带来严峻挑战,部分地区存在数据和认知缺口,并阐述未来情景研究的变化趋势。
第二工作组报告大纲重点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与脆弱性,主要分为概要、全球评估、区域评估和领域评估四部分,包括全球风险评估、适应现状与进展评估,不同区域和部门的多维度应对策略探讨,以及《1994年影响和适应技术指南》更新计划等,强调适应措施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范登赫克简要介绍了IPCC第三工作组以气候变化减缓为主题的报告大纲。会议还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气候评估中的角色与应用风险、极端事件归因、气候预测与适应决策等议题展开讨论。
IPCC AR7评估报告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适应已发生的气候变化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撑,并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人员提供重要学术参考。会议由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等20余家单位及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