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发布《2014中国气候融资报告:转型中的中国角色》(以下简称《报告》)。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倩在《报告》发布会上介绍,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之下,全球的投资目标差距正在拉大。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单向流动态势正在改变。中国国内财政投入倾斜的同时,
市场上也涌现出活跃的金融创新。
《报告》指出,我国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绿色融资模式,主要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其中项目融资中以
政策资本和社会资本相结合(PPP)的多种融资模式已被广泛运用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众筹、融资租赁等创新融资模式也开始运用在新能源领域。各种活跃的创新,正在这一领域涌现。
《报告》分析,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绿色信贷是最主要的融资模式,而绿色债券是最有潜力的融资模式。
刘倩解释,2014 年新发行各类债券12.28万亿元,较2013年增加3.57万亿元。债券市场存量债券占GDP比重达57.3%,相比全球的债券规模占GDP比重为138%的平均比例,我国债券市场仍大有潜力。但是我国目前仍没有权威的绿色债券数据统计,专门的绿色债券或气候债券也较为稀少。2014年出现的碳债券案例,值得关注。
“2014 年5月8日,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发行,这是国内第一单碳债券。”刘倩介绍,“兴业银行在今年1月12日发行了300亿的绿色金融债券,所融资金专门用于发放对绿色环保企业的贷款。”
“绿色债券是我国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环境最为适合的工具,可在基础设施建设、可再生能源、
节能环保的各类项目中使用,我国具备成为全球绿色债券主要市场的环境和条件。从发行主体来看,可以全方位发行绿色政府债券,包括绿色国债和绿色地方债、绿色金融债,以及绿色企业债。”刘倩指出。
此前,2015年4月发改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提出,鼓励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融资,重点支持《“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的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
化工程、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重要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新能源集成应用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等二十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项目。
“从性质上来说,发行指引属于导向性的文件,约束力相对较低。这说明绿色债券的强力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设计。”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部副主任柴麒敏对水晶碳投分析,债券的法律制度原本比较成熟,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绿色债券未来的发展空间会更大。
柴麒敏分析,在绿色债券体系中,建议初期以绿色市政债为主,鼓励发展企业债,实行利息的税收抵免。地方政府在治气、治水、治土及绿色城市建设运营方面的资金需求比较大,绿色地方债既可以缓解地方政府融资难
问题,提高地方政府绿色转型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地方债务管理的透明度。
麒敏强调,绿色政府债的发行要做好与PPP的统筹,这也是绿色融资体系构建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