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高碳经济”的传统外贸出口模式

2015-4-19 10:47 来源: 《红旗文稿》 |作者: 于立新 江皎

我国传统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特点。从我国目前的贸易结构看,出口产品的平均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强度普遍大于进口产品的相应指标。据测算,我国每年出口的高能耗产品的能源消耗占国内能耗总量的1/5,污染物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

我国出口产品集中在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上,这些商品中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和高耗能金属制品及一般低端机械设备等产品占出口的比重较高,而这些产品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很大,均属于低端加工产业链条中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由于外贸的拉动,而且在优惠外资政策引导下,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资项目被大量引进国内东、中部地区,这些项目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同时,也以跨国投资形式将大量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这些产业都是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或高技术产业的低端加工环节,这使得我国目前能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并且与“十二五”期间优化产业结构的阶段升级目标相悖。

总体上看,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污染呈现出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如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等)、复合型污染严重等特点。随着对外经贸的不断发展,生产出口商品依赖传统能源支撑所引起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在国内和国际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下,为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迫在眉睫。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经济系)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