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跨越,关键是要建立起把基础研究推向
市场的机制;要加快制度革新,给新能源和低碳技术以更为健康的市场发展空间。
本世纪最考验人类智慧的全球性
问题,无疑当推气候变化问题,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会议表明,在二氧化碳
减排问题上,许多问题仍悬而未决。对于全球气候问题,中国是否有必要做出更为积极的承诺?这些承诺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们在走向墨西哥城之前必须审慎思考的。
根据国际能源署2008年的预测,如果各国按照现有
政策情景和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发展,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
碳排放总量将增加45%。目前中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总量的20.3%,到2030年,这一比重将达到28.9%。美国目前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比重与中国相当,但到2030年,这一比重将下降到14.3%。从人均排放量来看,中国目前的人均排放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是美国的24.7%,欧洲的57.3%,但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排放量将超过欧洲,达到美国的50.6%。当然在此期间,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将非常快,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下降速度可达到每年3.1%,在所有国家当中居榜首。关键是,这样的速度是否足以抵消经济总量增长所带来的排放量扩张。
IPCC所提出的要在205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450ppm的指标,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此次哥本哈根协议中,一个重要共识是要把地表温度升高的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这就意味着要将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450ppm之下。而世界各国如果按照现有政策情景和经济增速发展下去,到2020年,仅发展中国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使地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突破450ppm的警戒线。这意味着,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参与实质性减排,2摄氏度的愿景很难实现。
(作者为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