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波市镇海区立足区域产业特点和环境实际,以
石化区减污降碳国家级试点为契机,全力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为绿色石化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创新实践激活绿色单元,绿色发展成就绿色园区
一是点亮“绿色工厂”,共建“绿色园区”。助力培育园区绿色工厂,优化“政府跑腿、数据跑路、专家跑现场”的服务模式,引导帮扶企业完成绿色工厂
认证,2022年以来,石化区新增绿色工厂40余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通过工信部“绿色园区”评审后,石化区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成功入选中国石化联合会公布的“绿色
化工园区名录(2024年)”名单。二是试点“减污降碳”,共促“低碳园区”。挖掘绿色产业发展潜能,布局“光伏+工业”工程,打造分布式光伏示范区,优化企业用能结构;打造氢能产业链,以氢能利用为主线,回收高纯氢直供加氢站,碳捕集提纯尾气制作干冰,有效减少
碳排放。石化区积极开展减污降碳协同路径实践,相关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第二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案例。三是改善“环境基底”,共绘“生态园区”。持续推进“海塘安澜”工程,通过滩涂湿地修复和海岸线整治等项目,提升海岸带的生态安全与景观功能,探索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之路。鼓励企业积极拓展生态项目,中科绿电的“开放日”活动广受好评,资源循环化利用的发展道路深入人心;能源动脉反哺生态绿洲,镇海炼化白鹭园获评“
浙江省观鸟胜地”,成为工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展示窗口。
污染攻坚支撑防治单元,常态监管助推清洁园区
一是推进提级治气,守护园区蓝天。开展企业大气绩效评级工作,配合完成石化化工行业40余家申报A/B级企业资料核查和现场服务,审核通过企业14家;结合精细化工行业绩效评级指南,开展6家企业绩效评级工作。推进石化化工行业全流程管控项目实施,联合专家团队排查石化企业的非正常工况排口、呼吸阀和火炬排放等各类废气排口,实现“排放源信息全清、排放因子可知、排放量可测可量、管控措施可查、管控水平持续提升”。二是建设“污水零直排”,守护园区碧水。完善涉水基建,开展事故废水防控措施清单式排查,推广企业内部废水处置后全部回用做法,更新污水管网近60千米,完成澥浦片5800亩管网改造工程。构建水体防护网络,新建永久地下水监测点和9个小微水质检测站,实现园区河道水质监控全覆盖,编制“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提升水污染防控能力。从2022年入选省级标杆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培育名单,到2024年,石化区已成功入选第一批浙江省星级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名单。三是创建“无废园区”,守护园区净土。推动以镇海炼化为龙头的1+24“无废石化基地”建设,全面梳理危险废物可对口利用企业情况,制定园区“点对点”利用处置方案,推进“无废产业链”循环。提升固废信息化管理水平,“天眼巡查”推动开展各类固体废物违法违规倾倒堆放遥感核查工作,“数治危废”打造危险废物产、存、运、处全生命周期闭环监管体系。“源头减量、厂内循环、绿色低碳”,石化区“减量循环+数字监管”无废园区模式成功获评国家级典型案例。
执法保障巩固安全单元,数字赋能捍卫安全园区
一是完善预警单元,织密监测网络。依托“空气站点+在线监测+走航车+傅里叶红外”等高科技应用,地毯式排查环境风险隐患,整合
问题清单,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建立“黄橙红”三级预警机制,针对应急预案到期、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排污总量超限等环境风险企业动态赋码,督促企业及早落实整改措施,落实预防式监管。二是强化溯源单元,围剿环境污染。构建污染物数据库,完善“污染因子识别-污染源定位-企业责任关联”的全链条溯源体系,利用便携式VOCs检测仪、红外热成像气体检测仪等智能感知设备,精准锁定问题源头。拓展技术手段,联合华清环保完善企业污水指纹溯源体系应用,增强管网破损污染等事件监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三是深化“数治”单元,迭代“人机合作”。完善“数字治气”平台建设,拓展线索研判渠道,深度挖掘数据执法能力,探索人工智能在环境质量数据整合分析、过程管控、监测数据审核等方面的应用,跨越“时空限制”推动非现场执法落地生效。推广“辐射智控”平台应用,督促企业现场上传射线探伤作业图像和监测记录,提升了高风险移动放射源监管能力,填补了射线探伤作业过程数字化监管的空白,进一步扩大固定源工况、高风险移动源定位、射线探伤作业过程等辐射安全重点领域的数字化监管覆盖面。
展望未来,宁波镇海区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
政策措施,推动生态园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镇海区将成为一座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发展蓬勃、人民生活幸福的现代化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