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州逐绿而行聚绿生金

2025-3-21 13:27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刘茂林

从跻身全省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到被纳入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级实践创新基地;从钓源古村荣获全省首张景区碳中和证书到永叔街道竹笋巷社区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发展典型案例……这些都是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逐绿而行、聚绿生金的见证。

近年来,吉州区以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按照“数量质量增量并重、扩绿护绿兴绿并举”的思路,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赢目标。

“两山”类资产总量达48.03亿元

阳春三月,正是踏青赏花时节。走进钓源古村,目之所及,花红柳绿、姹紫嫣红,美不胜收,引来了不少游客在这里观光休闲,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业发展。

这是吉州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吉州区依托生态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拓展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吉州区发改委主任袁吉华介绍。

为推动生态资产赋能增值,吉州区组建两山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建立第一批生态资源资产清单、重点资源资产管控清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清单,推动生态资源的集中化收储、规模化整合和产业化开发。截至目前,吉州区“两山”类资产总量达48.03亿元,实现营收0.73亿元。

围绕盘活林地资源,吉州区两山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将分散在各农户手中的林地进行集中收储,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引入生态旅游项目和林下经济项目,提高林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我们以标准化提品质、规模化建基地、品牌化增效益为抓手,大力发展蜜柚、油茶、中药材等生态特色产业,探索‘兴绿’经营模式。”吉安市林业局吉州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丽说,目前,吉州区已培育出柚乡柚甜、庐陵兴辉堂、吉宏农业等多个知名品牌,打造农业产业化省级联合体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1家、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1家,“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30家,产品销售额达5.61亿元。

“我们还抢抓跻身全省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机遇,拓展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李丽表示,吉州区探索林业碳汇与景区减排联动机制,在全省率先提出低碳社区省级标准,制定零碳景区评价标准,打造低碳社区、近零碳社区30余个。其中,钓源古村购买830吨核证自愿碳减排量进行碳中和,完成全省首笔景区碳汇交易,获评全省首个碳中和景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共建点。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拓宽‘扩绿、护绿、兴绿’并举的绿色发展新路径,增厚吉州‘绿色家底’。”李丽表示。

全域规划,构建“扩绿”推进体系

3月11日,真君山公园内,参加义务植树的40多名市民正在将紫薇、枫香等树苗栽下。“每年都会来,已养成习惯了,觉得自己种下一棵树很有意义。”市民王先生说。

为激发广大市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近年来,吉州区推出“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每年春季造林前,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公布一批“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和主题植树活动,引导市民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持续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重要力量。“线上报名、线下尽责,这种植树新模式,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义务植树。”王先生表示。

李丽介绍,吉州区在全域规划中彰显特色,构建“扩绿”推进体系。在城市社区,按照“整体规划、分类施策、适地适树、适时适法”原则,健全城区社区绿色低碳共建机制,将义务植树与社区创建、城市闲置地块微更新统筹部署、同步推进,通过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引导市民共建共享社区“微花园”。

在广袤农村,吉州区把乡村绿化纳入村庄总体规划,突出区域特色,将绿化结构调整与人居环境整治、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一村一策”有序实施“植树造林、绿化家园”增绿行动,做到布局合理、特色彰显、景村融合,实现森林资源管护网格化、全覆盖。

让全域规划从“愿景”到“实景”,关键在各级林长。李丽介绍,吉州区健全林长制,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责任落实体系,明确由区委书记、区长分别担任区级总林长、副总林长,落实三级林长193名,构建知责明责、履责尽责、考责问责工作闭环,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截至目前,吉州区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森林乡村9个、国家级生态镇(村)5个、省级生态镇(村)14个,引导市民义务植树两万余株。

一树一策,建立古树保护机制

走进钓源古村,只见这里的每一株古樟树上都挂着一块标识牌。“每株古树名木都有专属‘身份证’,扫一扫标识牌上的二维码,古树名木的名称、科属、民间传说等信息一目了然。”吉安市林业局吉州分局造林绿化股负责人易超说,通过扫码,公众还能查看到古樟树管护责任单位、责任人、联系电话等信息。

“只有摸清楚古树名木的底数,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易超说,吉州区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科学文献并开展实地调查,对古树名木的树高、胸径、冠幅等进行测量和统计,统一编号,拍照留存,逐株完善图文档案及电子信息数据库,建立“一树一档”电子档案。

“一树一档”“一树一人”“一树一策”,共同构建起古树名木保护责任体系。易超介绍,吉州将全区细化成36个古树名木“网格化”保护责任网络,为古树名木保护逐一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逐级签订古树名木管护责任状,严格林长、监管员、护林员等“一长两员”的巡护、监管、养护要求。同时夯实古树名木“属地管理、原地保护”群众基础,动员各村组将保护古树名木纳入村规民约,积极发放倡议书和宣传册,提高群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的认识,发动群众参与古树名木保护,让珍爱绿色成为群众的行动自觉。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