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年轻群体成为绿色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热衷于优先选择一级能效家电、淘二手绿色用品,在绿色新产品消费和二手交易
市场都表现活跃。然而,众多年轻消费者面临着消费品“含绿量”难辨的困扰,在购买绿色食品、家电、卫生用品等时,真假难分。
目前,绿色消费领域还有一些“坎”需要突破。制度管理体系尚不完善,消费信息不对称,产品溢价较高等现象较为突出。针对这些
问题,建议从加大
政策支持、创新绿色产品、绿色信用共享等多方面着手,挖掘绿色消费的潜力。
在制度体系构建上,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已进行了系统规划,涵盖全面促进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强化科技和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政策等四大方面共22项任务和措施。近期,《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提出推动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智能化升级。
二手交易市场规模与种类不断发展,在绿色消费、低碳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以转转平台为例,截至2024年底,通过闲置物品流通实现518.5万吨碳
减排,节约能源7136吉瓦时,促成3208万册二手图书交易,保护了27万棵树木资源。
为解决绿色消费现存问题,在制度体系方面,应建立完善全国统一的绿色产品
认证与标识体系,接轨国际标准,强化市场监管,严惩“洗绿”和造假行为。在政策支持上,加大财政金融政策对绿色消费全周期的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便捷性与可达性。在观念宣传上,扩大生态环保知识宣传,普及绿色产品相关知识。
在产品创新领域,利用大数据、物联网识别消费行为,提高企业创新精准性,加强绿色产品供给,通过多种方式降低绿色溢价,建立产品
碳足迹认证体系提升产品可信度。
当前,绿色产品较高的溢价影响了消费者购买意愿,企业平均收取28%的溢价,远高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10%的溢价水平。专家建议通过建立个人“碳账本”,如搭建全社会统一的
碳普惠平台,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归集
碳减排量,算清个人碳账本,鼓励绿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