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
深圳市气象局、罗湖区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联合主办深圳气象金融保险产品发布会,深圳金融气象保险研发中心(筹建)启动仪式同期举行。发布会聚焦气象与金融保险协同创新,发布低空天气保、海洋天气保、基建天气保、水务天气保等4款金融气象保险创新产品,发展和培育“气象×金融”新质生产力。深圳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德峰,罗湖区副区长李智,人保财险深圳市分公司总经理方晓栋出席会议。
全球气候变暖,台风、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有效应对风险,深圳市建立“保险+气象”防灾减灾模式,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并纳入全市应急体系。
刘德峰指出,气象部门致力发展气象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产业发展。气象部门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保险机构设计风险对冲方案,为企业提供更加精细、高效的风险管理服务,助力企业发展。
方晓栋说,金融与气象服务的跨界融合,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更是谱写“科技金融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守护城市韧性、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之举。
发布会上,低空天气保、基建天气保、水务天气保和海洋天气保作为首批4款金融气象保险创新产品备受瞩目。该批产品精准聚焦各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为不同细分领域提供场景式、全方位天气风险防范保障。
低空天气保专为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定制。该产品借助米级精准气象预报产品,实现风险预警与评估,以“保险+气象服务”的模式,提供风险评估、事故预防等增值服务,助力企业降低风险。在暴雨、台风等天气来临前,提前向低空飞行器操作者、航线审批单位等发出预警,避免低空飞行器在危险天气下作业,降低机身损坏和货物损失的风险。同时,基于气象数据的风险评估模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气象灾害风险程度,精准确定保险费率,使保险定价更加科学合理。
海洋天气保(创新型气象指数保险)针对海洋牧场的渔业养殖活动、海洋文旅场景进行设计。一方面将气象指标(如风速、海温、降雨量等)与保险赔付直接挂钩,当气象指标达到或超过预设的阈值时,保险自动触发赔付,无需复杂的现场查勘和损失评估,即可快速为养殖户和文旅平台提供经济补偿,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为用户提供气象预警与风险管理等服务,提前向海洋牧场从业者发出气象灾害预警和防控建议,帮助其采取防范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基建天气保是建筑、工程领域的气象“保护伞”。建筑项目施工周期长、环节多,易受天气影响。这款产品融合多种保险,结合专业气象服务,通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协助企业提前做好防范,减少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的可能;在理赔时,气象数据作为关键依据,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确保企业能快速恢复施工。
水务天气保是针对韧性城市量身定制的水务保险产品。通过开发小流域水务气象风险模型,分析历史气象数据和水务易涝点、风险点,精准评估水务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优化水务天气保的定价策略。该产品结合AI智能体气象保障服务平台,实时监测气象条件,助力提升水务企业气象风险管理能力。
深圳市气象部门对标“全灾种监测、全时域响应、全行业研判、全周期服务、全方位赋能”的要求,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式数智气象服务体系。依托国省市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聚焦气象科研“卡脖子”技术攻关,历时多年自主研发了“时空多尺度同化分析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气象应用、“观测即服务”的秒级观测等先进科技手段,为4款金融气象保险创新产品提供支撑,实现气象科技和金融产品的深度融合。
4款金融气象保险创新产品,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智慧气象服务、气象科技产业发展等方面先行示范发展的创新尝试,实现了“气象+保险”的场景化应用,并将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转化赋能,形成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的广泛应用,构建“监测预警—风险评估—保险托底”的全链条气象风险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