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整体进度如何?在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等方面,有哪些进展和成果?

2025-3-27 13:20 来源: 生态环境部 |作者: 蒋火华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此,我部迅速落实,专门召开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黄润秋部长出席;同时,专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系统回答现代化监测体系“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等关键问题,聚焦监测网络一体化、技术装备数智化、监测数据高质量、监测管理高效能、监测支撑高水平等“两化三高”的要求,将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的蓝图转化为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网络、技术、管理、队伍等各方面全方位发力。其中,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是最基础,也是最首要的一项任务。布设在人民群众身边的一个个监测站点,就像一双双“眼睛”,全天候不间断地捕捉身边的美景、感受环境质量的变化、发现突出的环境问题。2024年以来,我们按照天空地海一体化的要求,前瞻性谋划“十五五”国家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等监测网络布局。“十五五”期间,我们将以更加科学、高效、一体化的网络,更好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第一,更加全面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空气方面,在新的城市建成区增设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确保城市发展到哪里,空气监测就覆盖到哪里。地表水方面,在三江源等源头区增设地表水监测断面,拍好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大江大河“全身照”。特别是在地表水的监测评价上,从“十五五”开始,我们将在现有水环境理化指标监测的基础上,按照“三水统筹”的要求,全面部署水生生物指标等的监测评价,更综合反映水环境、水生态状况。当然,这样综合评价的数据可能会有所变化,我们将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再出发。海洋方面,在美丽海湾单元、南海区域等增设海洋监测点位,更好满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新的要求。

第二,更加有力支撑精准科学治污。精准科学治污的前提,就是要科学区分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把注意力聚焦到人为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上来。“十五五”期间,对一些受自然本底因素影响大、周边人类活动少的断面,将进行优化调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鄱阳湖南矶山点位受鸟粪影响的问题。近年来大量越冬候鸟栖息在南矶山,鸟粪导致总磷浓度升高,就是典型的自然因素对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类似这样的断面,“十五五”期间国家层面将优化布局和规范监测评价方式。

第三,更加聚焦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在做好大江大河水质监测的同时,更加注重向群众身边的中小水体延伸,“十五五”期间将新增170余条群众身边的支流小河监测,让点位跟着群众走,数据围着民生转,让公众对监测数据更加可感可及。地下水方面,也将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一区两场”,即化工园区、垃圾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场强化监测。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