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覆盖了全球约十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储存着全球四分之三的淡水资源。作为“固体水库”,冰川在维持地球水资源平衡、调节河川径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这一庞大的淡水宝库正以惊人的速度缩减。
“冰川是气候变化最直观的指示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研究员张东启表示,“它们的积累与消融,和温度、降水、风等气象要素息息相关。”
近年来,全球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全球冰川在过去几十年呈现出显著的融化趋势。最新研究表明,自21世纪初以来,全球冰川已损失约5%的冰量,且融化速度还在加快,2012年至2023年的冰川融化量,比2000年至2011年多出三分之一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冰川消融情况存在显著差异,中低纬度地区的冰川受影响最严重。例如过去20年,新西兰损失了29%的冰川,加拿大西部和美国为23%,而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量仅占2%。
冰川不仅记录着地球气候的变迁,还深刻影响着全球气候系统。它们通过调节地表能量收支、水循环和海洋环流等,对全球气候产生多重影响。
首先,冰川的高反照率使其成为地球的“天然冷却器”。“干净的冰雪能反射50%至80%的太阳辐射,而裸露的土壤仅能反射10%。”张东启解释,冰川通过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球吸收的热量,从而对全球气温起到调节作用。
不仅如此,冰川融化深刻影响全球水循环。据估算,目前全球冰川每年融化的水量约3000立方千米,冰盖的消融会直接影响海平面变化,进而改变海洋蒸发量与降水格局。例如,海平面上升会扩大海洋面积,增加蒸发量,而这些蒸发的水汽又会输送至陆地,使部分地区降水增加。此外,大量冰川融水进入海洋后,还会改变海水的盐度和温度,进而触发大洋环流逆变,改变全球气候格局。
张东启指出,冰川的消融不仅扰动全球气候系统,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海平面上升、水循环紊乱、生态系统链式崩溃、地质灾害频发等。如何通过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和
政策应对,有效减缓冰川消融的影响,是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与话题。2025年开启的“国际冰川保护年”为全球冰川研究与保护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和可期许的前景,因为大家都意识到,唯有以科学为基石、以合作为纽带,才能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为这座“固体水库”找到更长久的存续之道,也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夯实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