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5)》发布

2015-4-21 11:23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上海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以及环境治理方面均在全国前列,但随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提出新要求,在多元参与、区域协作、治理手段和污染控制范围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日前,由上海市社科院主编的《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报告》数据显示,从总体上来看,上海市环境绩效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0.2977上升至2013年的0.8052,表明上海市环境绩效水平在不断提升。尤其近几年来,上海市通过实施多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改善环境质量相结合,促进绿色增长和低碳发展,进一步提升环境绩效水平。

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保度低。《报告》数据表明,截至去年10月,上海市共有各类环保组织130个,其中超过50%的生态环境类组织都是在近5年内成立的,一方面,鉴于环保组织成长需要过程,以及专业知识、自身能力的局限性,社会组织参与环保的层次还比较低。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有限,主要以被动参与为主,易落入形式化,且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环境治理的末端环节,相应的环境决策、环境监督和保证环境表达权的过程参与较少,公众意见的采纳尚无充分保障,制约了公众参与环保的作用。

多元利益诉求制约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当前,长三角两省一市环境保护协商机制较为松散,地方政府出于各自利益诉求,使环境协调治理在某些领域产生合作障碍。此外,区域发展水平差距和行政区划,也使得区域之间缺乏合理的利益协调与补偿机制、统一的环境标准与规划、信息的共享机制、协同治理的监督机制。

长期以来,上海市环境治理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单一治理模式,政府承担了几乎全部的环境治理责任,《报告》指出,这与特定发展阶段公众环境意识不强以及社会环保力量不足有密切关系。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对环境质量的诉求不断提升,社会环保力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新的环保形势下,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模式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环保需求,需要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环境治理结构,从政府单方面管理向政府与各利益相关方协同治理转变。善于动员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社区、媒体、民众等社会主体为环境保护贡献智慧和力量。

周冯琦称,为保障新形势下,环境战略转型和治理理念创新,必须在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加强贯彻落实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大信息公开主体范围,细化环境信息公开内容,提高企业污染物环境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