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双碳”战略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绿色金融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工具,正通过多元化金融服务赋能企业绿色技术“出海”,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3月29日举行的2025中关村
论坛“双碳战略与绿色金融”平行论坛上,多位与会嘉宾表示,全球绿色转型的加速在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推动我国金融领域创新迈向更高水平和阶段。
绿色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几年在“双碳”战略引领下,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既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内生动能,也积极促进了全球绿色转型。“中国绿色技术的出海,有力促进了全球绿色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中国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们坚信中国的绿色技术进步一定会持续让全球受益。”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金公司)董事长陈亮表示。
作为促进绿色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高质量金融服务的作用正日益显效,而中国在全球绿色技术投资中的表现尤为活跃。据统计,2024年全球能源转型投资的约2万亿美元中,中国投资额就超过8000亿美元,且增量投资占全球增量投资的三分之二,是其他经济体的两倍多。
其中,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为绿色技术的国际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以
北京市为例,近年来该市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如完成了全国首单绿色汽车分期资产支持证券、境内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金融债券的发行等。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以绿色金融为抓手,推动绿色技术企业走出去。”北京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会进一步加大绿色金融的
政策引导,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发展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动绿色标准国际互认,打通绿色技术出海政策通道;进一步优化绿色融资通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绿色技术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更多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绿色技术成果转化,为绿色技术出海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
绿色产业全生命周期中,金融机构的陪伴与支持至关重要。北京科技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北京科创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陈涛表示,综合实践来看,当前绿色产业的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一是
化工、
钢铁等传统行业在降碳上需要中长期资金的持续投入,二是新能源、储能、
碳汇等新兴领域,其投资周期长,见效慢、风险相对较大,目前一些中小型绿色企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融资难、发展难瓶颈。
陈涛说,作为政府母基金,北京科技创新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的原则,通过精准对接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一批绿色产业项目快速落地。目前,北京科创基金投资的80只子基金已经投了近1400个项目,预计未来合作的子基金数量将达到100只,穿透投资的项目会将达2000个以上。
论坛期间,陈亮介绍,作为国有金融机构,中金公司深入参与绿色金融的国际实践。2024年,公司通过股票、债券、并购交易等支持绿色相关领域的交易超过3900亿元,参与创设银行间
市场首个“可持续发展+转型+两新”主题债券篮子,落地覆盖绿色投资领域的基金规模超过330亿元。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公司近日还面向早期优质公司推出了“专精特新”综合企业服务方案。“不过,目前我国绿色投资主要集中在国内,绿色技术相关的国际投融资活动仍处于早期阶段,海外投资者对我国绿色投资的参与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陈亮说。
谈及如何加大金融对绿色技术出海的支持力度时,陈亮建议,一是绿色资本要“走出去”,通过绿色熊猫债等工具支持海外先进绿色技术在国内融资;二是将国际绿色资本“引进来”,如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绿色债券融资,助力国内绿色技术发展;三是在
第三方市场积极开展多双边合作,为全球绿色技术合作提供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