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2025年中关村
论坛年会碳达峰
碳中和科技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任京东等与会,就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展开讨论。
AI或是实现“双碳”目标关键突破口
“‘人工智能+’是积极稳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要做好算力和
电力的协同发展,保障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的绿色供应。”任京东表示。
任京东说,要积极促进人工智能和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塑造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新动力。聚焦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在计算机视觉、人机协同等方面,加快人工智能与能源融合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建立能源、绿色、低碳、“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夯实底层基础支撑技术。
“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在重塑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的全链条,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突破口。”丁赤飚介绍,国家能源局支持中国科学院建设了大规模物理储能、超导电力技术、生物质能等多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百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等多项技术成果。
多维度赋能产业降碳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如何推动产业降碳?与会嘉宾从新能源、
碳交易、锂电池回收等角度分享了实践经验与产业前瞻。
对于电力产业,任京东介绍,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人工智能在新能源全息感知、智能分析和出力预测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能源生产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助力油气新资源的发现,采收率的极限提高,智能储气调峰等等。可以提升煤炭安全精准开采的水平,助力智慧矿山建设。在发电领域,可以实现故障早期预警、精准诊断、智能巡检。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油气矿山军团独立顾问陈为民表示,
化工行业正处于碳达峰前关键期,高端、绿色、数智是核心驱动力。含生物基材料、氢能等因素推动产业绿色化。同时,化工行业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加深。
具体而言,人工智能能助力化工企业“降本”且“增效”。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双碳”业务总经理田利军表示,在氯碱化工离子膜装置中,可以通过大数据模型预测电解槽的电压变化,计算出最合适的换膜时间,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另外,随着全国碳
市场建设加快,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企业可以预测
碳排放的数据,优化碳交易策略,从而实现资产增值。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茂表示,企业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建立起数字化的虚拟工厂,基于虚拟工厂孪生建造实体工厂。他所在的研究团队正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训练专业大模型,进而开发不同的智能体。这些智能体可作为虚拟的化工工程师,进而建立公司的智能体系。
此外,人工智能还将帮助研究者破解锂电池回收相关的
难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曹宏斌表示,锂电池的回收目前面临着电池健康状态识别难、先进适用的循环利用技术难确定等
问题。基于“数据+AI”的退役动力锂电池绿色高效循环利用科技创新思路,相关研究正从实验为主转向 “数据+AI+少量实验”新范式,在锂电池回收过程中建立化学物质基础数据库和循环利用全过程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