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低碳发展赋能美丽中国建设

2025-3-31 11:15 来源: 红旗文稿 |作者: 潘中祥 单胜道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三中全会的部署要求,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增加含“绿”度、降低含“碳”量,以绿色低碳发展赋能美丽中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途径。

  一、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绿色低碳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之策。

  绿色低碳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14亿多人口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一条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发展路径,“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以绿色低碳发展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关系美丽中国建设的质量。立足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现实国情,既为当代发展谋、也为子孙万代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绿色低碳发展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路径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要求摆脱资本逻辑主导下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将绿色转型要求融入发展全局,通过能源革命、产业升级、制度创新等系统性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化、低碳化,破解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增长速度的结构性矛盾。2024年7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在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引领,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努力将自身绿色转型经验转化为国际生态公共产品,体现了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选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

  绿色低碳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从“绿化祖国”到“美丽中国”,中国人民接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秀美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牵引,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把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同步推进,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本质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线性经济模式的扬弃与超越。实践充分表明,绿色低碳发展绝非经济增长的“减速器”,而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催化剂”,是打开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的“金钥匙”。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作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有助于更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以绿色低碳发展赋能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意蕴

  绿色低碳发展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底色,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民生工程,又体现了中国破解全球生态治理赤字的挺膺担当,彰显了平衡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生态治理智慧。

  体现“民生为大”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营造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构建资源集约节约的生产环境,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生态治理表达。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其价值向度直接指向民生福祉的保障与提升。将生态治理与人民福祉紧密联结,深刻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价值内核。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关涉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等全方位的综合性问题,要站在民生幸福的高度来审视。“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定维护,丰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民生图景。

  展现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动向国际社会做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承诺。这既是我国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自我抉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展现了深刻的文明自省;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国风范与使命担当。从全球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维度看,中国通过全链条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布局,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为全球提供了60%的风电装备和70%的光伏组件,支撑全球能源转型;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等制度设计,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中国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纽带,深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认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而升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性意义,赋予美丽中国建设世界性影响。

  彰显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良性互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的保护并不是要放弃“金山银山”,二者之间的张力揭示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内在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以绿色低碳发展赋能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是新发展理念下经济增长范式与生态治理逻辑的系统性耦合,其内在机理在于构建了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演化机制。这一互动关系突破传统发展理论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二元对立”困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系统重构路径。这种双向良性互动,充分验证了“两山”理念的科学性,更在文明形态层面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型范本,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

  三、以绿色低碳发展赋能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路径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具体而言,需要从增强价值共识、打通价值转换通道、构建全社会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等方面展开。

  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的价值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决定了行动的方向和实效。绿色低碳发展关涉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思想理念迭代、不同群体利益调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我们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就和宝贵经验提炼升华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聚绿色低碳发展的价值共识,校准绿色低碳发展的行动方向,才能切实汇聚、整合各方力量为美丽中国建设而行动。首先要形成对绿色低碳发展方式的价值认同,树立起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就是保护家园的生态理念。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构建起良好的全民行动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汇聚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合力。

  着力打通生态价值的转换通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善于打通从“绿水青山”生态价值到“金山银山”经济价值的转换通道。让“绿水长流”、“青山常在”,需要构建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的系统性通道,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范式变革。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创新驱动的双向互动,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供需对接平台、创新绿色低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实现产业绿色低碳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化协同推进,形成“存量优化”与“增量培育”并行的价值转换路径,实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构建全社会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本质上是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的具象化表达,其不断深化与养成会逐步形成“价值认同—行为改变—社会强化”的自觉行动闭环。从微观个体的“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到国家社会层面的能源革命、节能减排、绿化祖国、碳积分嵌入消费折扣、碳积分与落户积分挂钩、碳普惠等,是将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具体化、落地化。推动全社会树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真正扎根,使生态文明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规范个人生态环境行为,实现生态文明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注重文化的浸润与生活方式的养成,构建起绿色低碳行为的正向反馈机制,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以建章立制为绿色低碳发展构建保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定修订,以良法保障善治。完善公益诉讼,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司法保护。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建设能够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明确方向和稳定预期。增加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供给,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方能确保绿色低碳发展行稳致远。持续加强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创新,通过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受益、享用者付费、破坏者受罚,推动区域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通过完善绿色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通过强化环境监管制度,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盲目扩张。通过差异化、精准化的制度创新,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具有约束力、激励性与稳定性的规则保障。通过制度建设将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和要求、监督与考核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形成长效机制。将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绿色低碳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形成从供给、执行到监督的制度闭环,通过制度建设为绿色低碳发展保驾护航。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