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汇聚,为储能系统安全与可靠性 “把脉”

2025-4-3 10:37 来源: 证券日报 |作者: 李春莲

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联合印发的《北京市2025年能源工作要点》提到,以“安全、绿色、创新、协同”为核心,从“强谋划、提韧性、促转型、重创新、抓改革”五个方面提出54项重点任务,包括大力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发展,重点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大规模应用,探索氢能在建筑发电、工业、供热等领域多元化应用等。

去年以来,氢能行业应用场景不断增加,产业链发展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发展路线图日渐清晰。

在日前召开的2025国际氢能大会暨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以下简称“国际氢能大会”)上,中国氢能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教授余卓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加氢站的建设已经到了推动规模化的时候,只有实现规模化才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并实现更好应用。

氢能全产业链呈现积极态势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制—储—输—用”各环节均呈现积极发展态势,新疆库车、宁夏宁东一批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贯通可再生氢制取、储运、应用氢流程,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我国占比超50%,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地区。

202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实施,氢能被纳入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志着我国氢能的管理属性迎来了重大转变,对我国持续完善氢能产业政策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与竞争力提升、构建绿色低碳多元化氢能供给体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扩大各领域示范应用规模、系统建立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与相关产业集成式发展新模式,稳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可持续燃料产业,稳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有序推进全国氢能信息平台建设,稳妥有序探索开展管道输氢项目试点应用,推动各地建立完善氢能管理机制。

中国氢能联盟秘书长、国家能源集团氢能事业部主任刘玮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氢能产业经历了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初步构建起涵盖“制—储—输—用”各环节、较为完整的氢能供应链和产业体系。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也提到,在“十五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目标路径,推动氢能项目和产业科学布局,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协调发展。

产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如何做好今年氢能产业的进一步规划发展至关重要。

刘玮表示,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根据工作需求陆续启动关于“十五五”时期氢能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我国氢能产业正从“蓝图擘画”迈向“施工图”编制阶段。面对氢能应用经济性有待提升、核心技术水平及转化率有待提高、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完善等一系列现实挑战,“十五五”时期我国氢能产业仍需立足发展实际,进一步找准方向和实施路径,加快实现提质提速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干勇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已处于攻坚拔寨、抢滩登陆的关键时期。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越来越大,给电网带来的消纳压力很大,而氢储能具备大规模、长周期的优势。解决用氢贵等问题,要规划建设大型的氢能设施。

中国氢能联盟副秘书长、同济大学教授马天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氢能产业来说,目前储存和运输仍旧是瓶颈。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将氢气运输到需要的地方是完善商业模式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氢能联盟还在国际氢能大会上发布了《中国氢能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以下简称“技术路线图”)。结合应用场景、技术成本和未来中国能源转型需求,技术路线图提出到2060年的发展目标,即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效益明显,氢能配合柔性可调节终端技术在工业、交通、电力、建筑各场景展开应用,近80%场景较传统技术路径经济性更优。

技术路线图还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2025年至2030年,积极推进电解槽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加快部署交通和工业领域的清洁氢示范应用,积极推进电力系统的燃氢发电技术研发;2030年至2035年,推进储运技术进一步降本增效,推动清洁氢在交通、工业和电力领域的商业化应用。2035年至2050年,深入推进相关技术研发应用,逐步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的用氢格局。2050年至2060年,持续提高新兴技术研发水平,充分发挥可再生氢对低碳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余卓平表示,面向未来五年,氢能产业应该在应用端发挥作用,进入应用市场。预计“十五五”时期收官时,氢能燃料电池车会拥有较大的市场规模。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