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
市场覆盖
钢铁、
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对全国
碳市场扩围各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全国碳
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以下简称注登机构)是全国碳市场核心基础设施平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碳排放权交易产品登记,提供交易结算等服务,高效支撑了全国碳市场各年度分配、履约工作,目前累计登记配额总量超240亿吨、清算金额超860亿元。在全国碳市场扩围工作过程中,注登机构将立足自身职责,秉持安全、便捷、高效的原则服务广大重点排放单位,尤其是助力新纳入管理(以下简称纳管)的重点排放单位更好理解各项工作要求,有效提高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增强
碳资产管理的意识,推动《工作方案》各项工作的落实。
熟悉理解并明晰各环节要求,是高效参与全国碳市场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全国碳市场建立了“行政
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的多层级制度体系。其中“技术规范”需要重点结合各行业的特性“量身定做”,主要包括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根据《工作方案》,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管理后的重点工作环节包括实施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管理、开展核算报告核查、开展配额发放及清缴、开展配额交易等。其中,配额的产生、变更、注销将通过登记环节实现,交易后配额和资金的清算及交收划转通过结算环节进行。
(一)名录管理明确全国碳市场的纳管范围
碳市场的首要任务是确认纳入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范围。《工作方案》中明确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管范围,基本原则与发电行业一致:纳入门槛方面,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纳入重点排放单位管理;管控排放方面,仅对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等产生的温室气体直接排放进行管控,不再管控间接排放;管控气体方面,由于纳入铝冶炼行业扩展至非二氧化碳气体,新增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结合发电行业实际,最终纳入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还需符合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相关判定条件。根据《工作方案》,三行业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增加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据此,预计扩围后管控主体增加至超3500家,覆盖排放量达80亿吨。
重点排放单位需开立支撑系统账户以开展报告、核查、分配、清缴等工作。全国碳市场有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管理平台)、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以下简称注登系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以下简称交易系统)三大基础设施。管理平台服务于碳排放数据管理、核查管理,交易系统负责集中统一交易,注登系统负责配额发放、清缴、登记,并与管理平台联动开展配额测算,与交易系统对接实现交易后结算。全国碳市场运行已实现全业务管理环节在线化、全流程数据集中化、综合决策科学化。为方便管理、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系统开户工作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开展,重点排放单位需按要求提供开户相关信息及支撑材料,开户后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作为账户名统一登录上述系统平台。
(二)配额分配是市场机制运行的核心要素
碳交易机制运转的关键在于配额量与应清缴量存在差异。配额量,即重点排放单位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额度,依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及分配方案而定;应清缴量,则是重点排放单位年度实际排放量,按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要求核算。计算二者的参数皆需核查,以确保数据精准。对多数重点排放单位而言,允许排放的配额量与实际排放的应清缴量不同,故而出现配额量大于应清缴量的盈余企业,以及配额量小于应清缴量的缺口企业。盈余企业有配额可供,缺口企业有配额需求,市场交易应运而生。各重点排放单位应清缴量依企业实情计算,而配额分配方案常通过参数设置,彰显“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政策导向,以此推动重点排放单位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加快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根据《工作方案》,启动实施阶段(2024—2026年度)行业总体配额盈缺平衡且2024年度配额量与应清缴量相等,给予重点排放单位充足时间熟悉市场规则;在深化完善阶段(2027年度—),总量将逐步适度收紧。
配额核算及分配通过注登系统进行。注登系统和管理平台各自使用相关核查数据,根据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设定计算规则,实现配额量的自动计算,并进行交叉比对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计算结果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推送至重点排放单位进行核对确认。《工作方案》中明确,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通过注登系统向本行政区域内重点排放单位分配配额。配额分配由注登机构配合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开展,注登机构将全省配额发放至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登记账户后,配合其将配额发放至各重点排放单位登记账户。配额分配情况将通过短信、邮件的形式告知重点排放单位,重点排放单位也可通过注登账户查询。
(三)履约管理关系到碳市场的权威性与有效性
履约是落实企业
减排责任的具体方式。履约是年度碳交易流程中的最终环节,要求重点排放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清缴与其实际碳排放量等量的配额以完成减排责任,是碳市场从“目标设定”到“实际执行”的闭环保障。履约推动企业在“自主减排”和“购买配额”之间权衡成本,促进市场形成合理的碳价格信号。《工作方案》中明确,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通过注登系统组织开展履约。履约任务的下达通过发放履约通知书实现,履约通知书载明重点排放单位应清缴配额量、履约截止日期、核证自愿减排量(
ccer)抵销要求等相关事项。重点排放单位可通过登记账户查看履约通知书详情,并通过履约通知书提交配额或CCER以完成清缴。
构建多元管理机制保障履约工作高效推进。发电行业运行以来,生态环境部深入剖析履约环节难点与堵点,构建起全方位的履约管理体系。在履约风险管理方面,密切跟踪重点排放单位相关交易活动,通过注登系统定期综合评估履约风险。在履约帮扶上,持续加大业务培训与政策宣贯力度,清晰解读政策要点,畅通重点排放单位履约渠道。在履约激励上,由注登机构为完成清缴的重点排放单位出具履约完成证明,以资鼓励。为促进重点排放单位愿履尽履,建立灵活履约机制,明确履约截止日期后未足额清缴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有关规定受到处罚,但可继续向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提出履约申请。鉴于各行业履约要求的一致性,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预计也将适用上述履约管理机制。
(四)登记及结算串联配额和资金变动情况
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全国碳市场配额及资金均通过注登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注登系统记录的信息是判断碳排放配额归属的最终依据。配额登记嵌入了配额流转的各环节,注登机构根据配额分配结果、成交结果、清缴结果、CCER抵销情况、其他配额变动情况等,分别办理初始登记、交易登记、清缴登记、抵销登记、变更登记,对配额从产生到注销进行全过程管理。交易后配额和资金的变动通过注登系统结算实现,主要包括清算和交收两个环节,清算环节根据交易数据、资金数据计算交易后各重点排放单位配额及资金变动情况,交收环节根据清算结果开展配额和资金的划转。
主动参与市场建设,高效管理“碳资产”
全国碳市场既提出了履约刚性约束,更赋予了企业绿色转型的核心资源。实践证明,全国碳市场已成为助推企业精细化管理、低碳转型的新引擎。为更好应对纳管挑战、把握发展机遇,重点排放单位应将碳资产管理积极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认真落实《工作方案》各项要求,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将“减排先行”变为“发展先机”。
(一)安排专人专责,做好账户管理
做好开户相关工作。准确、全面提供开户信息及相关支撑材料,提高开户工作的效率。及时完成注登账户与交易账户、银行账户的绑定工作,保障可随时开展配额交易、资金划转等活动。做好账户管理工作。明确各系统的专职管理人员,要求其尽快掌握系统操作、透彻掌握各项制度条款、熟悉业务运行流程,保障账户管理工作的持续性与连贯性,防止因人员变动或业务生疏导致工作出现脱节、失误等情况。
(二)强化配额管理,当好碳资产管家
密切关注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与分配方案,透彻理解分配、履约、抵销等政策要点,提前谋划,做好企业内部规划布局。扎实推进配额测算工作,及时核对配额核算结果,精准预测配额盈缺状况,及时制定合理的交易计划。尽早构建完善的资产管理机制,制定内部碳资产管理制度,明晰
碳配额管理规范。通过注登系统实时跟踪碳资产变动,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数据支撑。根据《工作方案》行业配额总量逐步适度收紧机制安排,提前开展
节能降碳相关活动。
(三)增强重视程度,按时足额履约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明确将对未按要求完成清缴的重点排放单位处以5倍—10倍罚款,这意味着该类企业将至少多付出4倍的履约成本。据此,建议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新增重点排放单位增强对履约工作的重视程度,密切关注履约通知书相关要求,及时提交履约申请并关注审核情况,确保按时、足额完成各年度配额清缴工作,于履约完成后通过注登系统申请《履约完成证明》。
支撑覆盖范围稳步扩大,提升服务“含金量”
保障全国碳市场安全平稳运行是注登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工作方案》也要求“升级改造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提升系统稳定性和服务便捷度”。注登机构高度重视扩围工作,已全面部署基础平台扩容、系统功能升级、企业服务提升三大专项支撑工作,高标准完成行业扩围各项准备,全力保障扩围工作高效顺利开展。
(一)拓展升级系统功能,提升系统稳定性
从功能拓展与性能优化两方面深度发力,实现注登系统界面布局的直观化、操作流程的便捷化,提升构建高扩展性、高容错性的系统架构。开发可灵活配置的配额试算功能,随时适应各行业配额核算要求。持续提升系统性能,确保系统能够承载更大的业务量且保持高效运行。加固“两地三中心”系统防御体系,确保数据安全。推动其他结算银行渠道接入,为扩围工作提供坚实的系统、技术保障。
(二)打造智能服务体系,做好各项支撑工作
建立智能在线客服系统,通过对政策的整理、分析,自动、准确解答市场参与主体各类
问题,全面提升服务的便捷度和及时性。全面支撑名录管理、分配、履约各项工作,根据《工作方案》及年度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相关要求,按时、保质、合规开展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系统开户、配额分配、履约支撑相关工作。充分做好扩围行业能力建设,组织新增重点排放单位培训和模拟实操活动,帮助其尽快熟悉全国碳市场各项政策、掌握系统操作流程,推动落实《工作方案》提升各方参与市场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要求。
(三)支撑常态化履约监管,高效落实信息披露要求
在现有履约风险预警体系下,根据行业特性丰富履约风险预警指数、完善履约风险预警机制,持续跟踪并动态评估重点排放单位履约风险,通过注登系统定期向主管部门报送企业履约情况及风险提示信息,为主管部门开展履约督导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工作方案》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形成多方共治格局,强调通过公开排放、履约、交易、质押登记等信息,构建全链条透明机制,保障市场参与者知情权与监督权。注登机构将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协助做好履约、质押登记相关信息公开工作,积极促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范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