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继续保持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惠州有了新的目标—冲击国内先进的低碳生态城市,为此将推进产业低碳化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低碳示范社区建设、低碳建筑应用、绿色能源发展、绿色
交通发展、
碳汇建设、绿色市政发展八大重点工程。22日,记者从惠州市发改局了解到,《惠州市低碳生态规划(2014—2030年)》正在征求意见,其中透露了上述计划。
根据该意见稿,到2020年,惠州要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达到国家及省要求,建成一批低碳生态示范试点。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要比2020年下降30%,使惠州市成为国内先进的绿色、宜居、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
好山好水好空气,是惠州的一张城市名片。但随着经济发展,
节能减排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压力。记者了解到,惠州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规模较大,能源消费总量处于全省偏上水平。以2013年为例,惠州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达到3647.92万吨,比2005年增长了3.04倍。能源消费总量2013年达到1896.92万吨标准煤,位居全省第五,比2005年增长了2.76倍。
不过,近年来惠州的能耗强度持续降低,单位GDP能耗从 2007年0.976 吨标准煤/万元持续下降到2013年的0.74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幅度达23.3%,2013 年惠州市的能耗强度居于全省第七。2013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比2010 年下降幅度达28.3%。但与全国和全省相比,这一数值仍然偏高。2013年惠州人均碳排放量达到7.8 吨/人,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8吨/人)和全省平均水平(6.8吨/人)。
该规划透露,碳排放来源以工业排放为主,并大幅上升。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和能耗在空间上呈极化不均衡分布。从县区分布来看,受
石化、
水泥、
电力等高碳排放产业影响,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集中在大亚湾区、龙门县。
与之相对应的是,以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低碳排产业集聚为特点的仲恺高新区,2013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全市总量的10%,单位GDP能耗水平为全市平均水平的0.68倍。
当然,从碳汇总量上来看,惠州的低碳生态基础较好。2013年惠州全市碳汇总量为381.5万吨,较比2005年增长了20.9%。2013年,全市森林蓄积量达3086.6 万立方米,林地碳汇占碳汇总量的81.9%,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28%,位居珠三角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