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林改:从 “分山到户” 到 “点绿成金” 的传奇

2025-4-7 16:04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盖军静 海丽华

福建中西部的崇山峻岭间,层林叠翠,碧水蜿蜒,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在此相拥。这里是享有“中国绿都”“绿色宝库”之称的福建省三明市。她以2.3万平方公里的翠色卷轴,铺展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灵秀画卷,近80%的森林覆盖率织就着东南生态屏障。作为林改“第一声号角”的吹响地,三明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支点,撬动沉睡多年的山林资源,20多年的接续奋斗答好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的“林改四问”,加速“两山”转化,在万顷林海中蹚出了“不砍树也致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取得了“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改革成效,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图景。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三明调研,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论断,要求山区发展要“念好‘山海经’,画好‘山水画’”。1998年,三明洪田村敢为人先,率先将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引入山林,以“分山到户”之举拉开了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序幕,开启了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篇章,被誉为“中国林改的小岗村”。然而,所有改革都不能一劳永逸。面对林权碎片化、林农管理效率低以及林业碳汇开发与交易的重重难关,三明继续迈开林改探索的步伐,驶入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水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林改,多次就林改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林业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三明考察,充分肯定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强调“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为三明进一步深化林改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寄托。三明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当年9月出台行动方案,推出林票制度、林业碳票制度等“八项创新”,推进林权改革再出发。

一本林权证安了林农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强调,多少次的改革为什么成效不大,因为都只在管护责任制上兜圈子,没有触及产权,就不会触动林农的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神州大地激荡改革强音。面对“山要怎么分,权要怎么活”,三明围绕“产权”率先破冰探路,以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为突破口,通过创新“三权分置”机制,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登记周期冗长、确权程序烦琐、历史遗留权属纠纷频发等痛点问题,2021年以来,三明积极巩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成果,通过制度重塑与数字赋能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林权登记改革新路径。三明在稳定承包关系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大稳定、小调整”原则,完善林权争议调处工作机制,整合自然资源、林业部门力量,着力解决林权纠纷历史遗留问题;推行林权登记“一站式”数字化办理,做到随时申请、随时办证,提供从权籍调查、材料申报到发证归档的全流程免费服务。改革实施以来,全市已核发林权类不动产权证1.5万本,涉及林地面积289.1万亩,累计为林农节省勘验登记费用超千万元。

面对“林地承包权难动、经营权难活”的深层次矛盾,三明通过“承包权稳盘、经营权激活”的机制创新破解“两权僵化”困局。在全国率先开展林地承包权、经营权分项登记,创新“分层确权”模式,在全域推行林下空间经营权登记,推动全市1.2万亩林下空间完成确权,撬动金融机构发放专项抵押贷款1.9亿元。三明还准备探索建立“基准权益+增益权益”复合登记制度,对承包期内因生态修复产生的碳汇增量、景观提升等新型权益,设立可分割、可交易的增益性权益凭证,让每片叶子的价值都能“簿记”,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奠定产权基础。

聚焦林权流转“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监管难度大”等堵点,三明创新打造“数据共享+高效便民”服务体系,构建“村集体预流转+资源预登记+信息预发布”全周期服务闭环,推动林地经营权规范、有序入市流转。全市累计规范流转林权6000宗、面积126.7万亩,每年收取林地使用费7亿多元。在沙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现场领取林地经营权证的林农吴祥华,看着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的林地流转信息,脸上洋溢着笑容告诉记者:“过去办证、流转要跑断腿、磨破嘴,现在好多费用都免了,手机上就能查进度,连巡山都有无人机看着!我捧着‘林权证’守青山,晚上都睡得安心了。”

从“砍树难”到“永续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提供生态资源、保障生态安全,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面对“树要怎么砍”这一世界林业难题,三明秉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放管服”改革,破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增收的“两难悖论”。三明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改革的本质是让青山常在、永续利用。”通过构建“科学采伐—生态修复—产业增值”机制,全市实现年采伐量约300万立方米与森林蓄积量2.1亿立方米“双高增长”,真正实现“砍”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对于人工商品林,三明进行采伐审批“减法革命”,在全国率先实行采伐蓄积量、年龄、坡度、指标“四个放宽”政策,对小额采伐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人工商品林采伐审批试行“按面积测算”,林农申请采伐成本降低50%左右。为解决采伐审批“繁、慢、难”问题,推行在乡镇林业站“一站直办、当日办结”,改革做法入选全国“减证便民”典型案例。对于生态公益林,创新推广“公益林更新改造”模式,通过赎买、租赁、置换、改造等机制盘活天然林、公益林,发展林下经济、林竹产业、森林康养、文化创意等涉林产业,催生“以林养林”新业态。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森林食品、林下经济,不断挖掘培育“森林粮库、钱库”。在将乐县蛟湖村重点生态区位,过熟公益林经过科学采伐后,林间套种的黄精长势喜人。村民杨刘生指着林药复合经营基地介绍:“采伐后补种珍贵树种,林下种黄精,四年采收一次,每亩净赚1.1万元。”三明依托广阔的林下空间,通过“森林+林药林菌、林禽林果、文旅康养、研学科普”等模式立体开发,打造出“明八味”食药同源道地药材、“绿都明品/明景”等区域公用品牌,形成沙县小吃原料种植、清流灵芝产业、大田红菇规模经营、泰宁森林康养、明溪生态观鸟等“一县一品”矩阵,使本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倍增。全市林下经营480.7万亩、年产值超190亿元,真正实现“叶下生金、林中掘宝”的生态转化。

引资入林盘活“两山”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将生态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融入市场经济体系,让市场手段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促进生态资源资产与经济协同发展。面对“钱从哪里来”的林业建设发展核心命题,三明积极探索推广“两山”转化路径,创新构建“金融活水+财政引导+社会资本”林业多元投融资机制,破解“生态资源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题。全市生态产品交易总额突破36.8亿元,林农通过“绿色权益”变现增收,书写了“一片叶子两份收益”的生态金融新范式。

在三明,对于难以将森林资源变现的林农来说,林票的出现成了他们获得收益权的“定心丸”。2019年底,三明在全国率先探索林票1.0改革试点,林票制度把林权资产量化成收益权票据,让林农变股东、让资源变资产,林农持股享有现金收益和生态增值收益“双重红利”。目前已在11个县(市、区)411个村开展试点,制发林票8亿元,惠及村民近8万人。2023年,在林票1.0基础上创设了林票2.0(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林票开始化为电子资产凭证,也是一项创新的绿色金融工具。此外,三明还积极引导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参与林票交易,并完善“林票+担保基金、抵押、保险”等信贷模式,让放贷者放心、贷款者省心。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三明以深化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为契机,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市建设布局,不断拓展“林业碳票+生态司法、行政执法、会议碳中和”等应用场景,吸引了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购买,实现碳票跨省交易。2021年5月,三明常口村村民领取了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开启了“好空气也能卖钱”的探索路径。

林票和林业碳票要助推“两山”转化,离不开生态交易平台的架桥支撑。作为福建省最大的林业全产业链要素交易市场,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提升能级,成立福建省首个“两山”生态产品交易公司,开发绿色资源类、资产类、服务类等交易产品15种,搭建“一网全交”生态产品交易系统,建立市场化交易、风险隔离等制度42项,拥有活跃客户6000余名,签约各地林场(企)200多家,创新市场价格指数发布等机制,吸引全国产权要素进场挂网交易、云端竞价,累计交易额超36亿元,其中林业类占80%。今年3月,上海景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以10.04万元成功认购三明市沙县区6693吨林业碳汇。这场“山海之约”的交易打开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维度,验证了“资源—资产—资本”转化通道的可行性,探索出“资金+碳汇”的跨域补偿机制,为落实“双碳”目标注入市场化动能。

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为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三明除了加快绿色资源类生态交易,还努力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支持金融创新和产品开发,迭代升级“福林贷3.0”,推出碳汇质押贷、林票收益权贷等普惠金融产品,贷款期限最长延至30年,发放全国首批竹票、生态票等系列产品。支持强化财政补助支撑,建立国土绿化、林业生态保护、竹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等106个项目,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5.2亿元。

联动小农户衔接大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三明许多林区出现空心化、林地破碎化、农户经营规模小等现象。“单家独户怎么办”成为三明近些年发展林业需要突破的瓶颈。三明坚持“合作共赢办大事”的理念,以“联农带村、规模增效”为切入口,创新构建“国资引领、培育经营主体、科技服务托底”机制,联动小农户衔接大市场。

在沙县区梨树村,国有林场与村集体的合作模式让林地焕发新生。国有林场通过保底主伐出材,每亩林子增值5600元,村集体和林农的收入显著增加。西霞村通过整村合作经营模式,成立新园林业有限公司,公司股权人人共有,解决流转到期、零散闲置等林地经营管理问题,2024年村财增收56万元、林农增收24万元。三明持续以国资引领焕发新生机,全市通过场村和村企联营,拓展合作面积38万亩,带动618个村实现村财和村民“双增收”。

在尤溪县上源村,全民股份合作造林基地油茶花漫山遍野。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自豪地讲:“股份合作造林好,比单干多赚好几成。”通过“量化到户、按股分红”机制,该模式已推广至全县49个村,带动6.8万林农赚取租金和分红,促进改革成果全民共享。三明支持多元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高价值森林培育,推进林木良种化、树种珍贵化、木材大径级化,不断拓展经济林、笋竹、油茶、花卉等业态,培育家庭林场、股份林场、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营覆盖面达57%,亩均蓄积量提升5立方米,带动户均年增收逾4000元,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效益显著提升。

在宁化县社下村,林业站技术人员张富明一边熟练地遥控无人机向山林飞去,一边介绍说:“无人机具有全面监控、实时反馈等巡查监测优势,能24小时全天候深入林区勘察林情。”三明完善“护林员+无人机”模式,全力构建“全链条服务+科技赋能+智慧监管”林业服务体系,提升林业社会化服务,培育了316支中介机构和专业队伍,为林农提供从种苗选育到采伐运输的全方位服务。同时,引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展全要素科技服务,打造低效林改造、珍贵树种改培、林业机械装备等6个科技样板,累计开展“林农点单、专家送餐”科技服务1024次,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万亩青山筑牢管护“硬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以自己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例,勉励广大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指出:“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当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星火从三明群山间燎原,这片曾因“山穷水尽”而困顿的土地,已用满目苍翠书写出“点绿成金”的时代答卷。三明林改的每一次突围,都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青山不负追梦人,站在新起点,三明林改仍在续写传奇——碳汇期货的探索、林业REITs的破题、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昭示着更广阔的绿色未来。当晨雾中的护林员与云端交易的投资者共享生态红利,当革命老区群众的笑容与青山碧水相映成画,这片土地正以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标注最生动的绿色注脚。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