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于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届缔约方大会(COP21)通过,2016年11月正式生效。今年恰逢《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全球气候治理历经十年坎坷历程,又一次站在决定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
《巴黎协定》是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基于“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建立了通过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通过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的机制安排实现了最广泛国家的参与,目前全球195个缔约方提出NDC目标,覆盖全球排放的95%以上,大约150个国家提出
碳中和目标;明确了全球长期温控目标,即相比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全球温升不超过2℃并努力实现1.5℃,并建立了全球盘点等相关机制,为后续气候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近年来,各缔约方不断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展开谈判,首次全球盘点开启了能源转型脱碳新时代,建立损失损害基金,达成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等。落实《巴黎协定》有力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十年前,《巴黎协定》的通过被誉为全球气候合作的典范,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高光时刻”。十年来,《巴黎协定》也是命运多舛,见证了全球气候合作的起起伏伏。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气候谈判一度中断,2021年英国格拉斯哥气候大会重拾全球气候合作的信心,尤其是大会结束前夕发布的《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给各缔约方一个“意外之喜”。
《巴黎协定》遭遇的更大冲击来自美国摇摆不定的气候
政策。2017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2021年拜登政府重新加入,2025年特朗普重新上台后再次退出。美国两次退出,不仅无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更严重破坏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共识和国际合作的政治互信,暴露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脆弱性和无力感。
世界气象组织(WMO)数据表明,2014到2023年是地球12.5万年以来最热的十年。2025年1月WMO已经确认2024年全球平均温度超过2023年再创新高,相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5±0.13℃。尽管一年超过1.5℃并不代表《巴黎协定》的失败,因为2023—2024年温升超预期与厄尔尼诺有关。全球温升幅度是否超过1.5℃,要消除短期因素看长期趋势。专家结合实测温度与预估模型预测全球会在2030年左右(2028—2036年)超过1.5℃,2048年左右(2040—2062年)超过2.0℃。即使暂时超过1.5℃,还可能是气候过冲,后期还可以通过大量负排放把温度降下来。
毋庸置疑,在百年尺度上,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温度的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其对全球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挑战日益严峻。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加强全球气候合作,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是必由之路。
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2025年也是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五周年,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确定性,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法国作为《巴黎协定》通过以及签署时的东道国和欧盟重要的成员国,对《巴黎协定》来之不易的成果也倍加珍惜。2025年3月27日中法在《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之际,发布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体现了双方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作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遵循和主渠道地位的基本立场和政治共识。
2025年将是国际气候进程中的关键“大年”。各缔约方将展现雄心,提交面向2035年的新一轮NDC目标。年底将在巴西贝伦召开的气候公约COP30也备受国际社会的瞩目。当前,飞速发展的数字化与绿色化科技创新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新机遇,世界各国更应共同努力,携手推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迈入《巴黎协定》下一个关键十年。